□本报记者 吴雨
近日,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哈拉直沟乡白崖村,红白理事会组织了一场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小型宣讲会,宣讲会上群众与村干部们各抒己见,十分热闹。
“过去,家里有婚丧嫁娶都要摆上十几桌,用好烟好酒招待亲友,才会觉得有面子。”村民蒋福吉表达着自己的想法,2018年岳父去世时,他作为上门女婿,本想大操大办,是红白理事会理事长的一句“你不用担心,别人如果说你,你就推到我身上!我担着!”让他节省了不少开支。
蒋福吉告诉记者,在红白理事会的全程筹划下,他家当年节省开支约2.1万元。蒋福吉接着说道,去年11月岳母去世,从筹备到下葬只用了4天时间,家里待客只准备了4个菜加“一碗熬饭”,烟的标准规定不超过8元。一场白事办下来,家里只花了1.5万元。
“几年前,我们发动全村村民制定了新版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化,没想到我家有一天也会因此受益。”村民殷万俊家当年娶儿媳妇,双方约定彩礼8.6万元,首饰两件,聘请婚庆公司主持婚礼仪式,酒席要高档。红白理事会成员听说后,主动前往双方家中讲政策、说道理,说服女方家当场退还彩礼2万元,婚礼从简,共为殷万俊家节省开支6万余元。
“以前村里订婚,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压柜钱。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开展,这项俗礼被取消了。”白崖村党支部书记、红白理事会理事长殷万淞回忆起村里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历程时,眼神中仍透着坚定的光芒。他表示,现在村里“比阔风”不见了,“面子工程”放下了,群众的经济负担小了,白崖村更是成为了“全县移风易俗示范村。”
初春的白崖村,处处散发着文明的气息,“移风易俗、红白喜事简办”早已深入民心。
白崖村移风易俗的悄然变革,离不开村两委和红白理事会多年来“软硬兼施”的创新治理和举措。红白理事会对每一场红白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各项移风易俗规定落到实处。如今,文明如同一粒粒种子,自白崖村开始,逐渐埋入每一位党员干部群众心中,结出文明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