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巴迎桂 摄影报道
“感谢你们的调解,保障了我们的合法权益,这里真是个说理办事的好地方,‘老吉调解室’品牌也很亲切,可比打官司省时省力多了。”3月12日,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互助综治中心),一名当事人激动地说道。
在互助县,有矛盾就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早已经是群众共识。与此同时,专职调解员“老吉”在群众心中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与威望,如春风化雨般守护着一方和谐幸福。
让群众有个说法的地方
“这里真方便,进门有人引,问事有人答。”当天,在互助综治中心接待大厅,前来办理业务的村民张争春点赞道。
互助综治中心占地687平方米,设立综治信息平台室、县级领导接待室、档案室、会议室及调解室等9个功能科室,配备7家常驻单位的法官、检察官、警官、调解员、信访专员、律师等“三官两员一律师”工作队伍15人,随驻成员单位达14家,并在全省率先完成县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服务区、信访接待区、多元调解区、配套功能区……每一项民生服务和调解方案,无论是邻里纠纷、物业纠纷,还是涉及法律的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
如何真正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维护好社会治安稳定?
互助县综治中心将信访局、综治中心、网格中心、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等矛盾纠纷调处力量集中起来,以“破解职权壁垒、畅通信息交流、优化基层治理手段”为目标,将现有的各项资源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矛盾纠纷的“协调指挥部”、社会风险预测预警的“研判部”、群众诉求的“服务部”,让群众遇到问题有个“说法”的地方。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互助综治中心总结提炼出了矛盾纠纷调解 ‘12337’工作法。即建强 ‘一支队伍’、搭建 ‘两个平台’、完善 ‘三级联调’、推行 ‘三方协同’、实行 ‘七项制度’,形成了 ‘中心吹哨、部门报到’的高效运作模式。”互助县委政法委副书记武文龙表示,在这种模式下,中心能够统筹各方力量,实现一站受理、闭环办理、多方协同。
据悉,互助县综治中心自运行以来,累计接待群众9000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1320件,涉及金额1.97亿元。今年,互助县乡两级中心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9件,涉及金额113万元。
群众有了矛盾,该怎么处理、找谁处理,一直是摆在大家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如今,互助综治中心启用后,群众有什么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在这里就能“一站式”“多元化”调处,这里成为群众诉求问题、解决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让群众有了说理的对象
在综治中心服务大厅,有一群爱岗敬业的工作人员,他们值守在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只进一扇门”,把矛盾纠纷“一揽子”解决。
一双运动鞋,一个手提包,一身印有“互助司法”字样的小马甲。在互助县田间地头和街口巷尾,群众经常能看到互助综治中心“老吉调解室”的专职调解员吉富家奔波忙碌的身影。
“群众利益无小事,针眼大的窟窿也可能露出斗大的风,小矛盾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酿成大灾祸。”作为一名基层的专职调解员,在吉富家的眼里像夫妻争吵、邻里纠纷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不能等也不敢等的大事。30年来,吉富家累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上万余次,受理各类案件千余件,群众的满意率达100%。
面对形形色色的矛盾和纠纷,吉富家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情绪,反而总结出了一套“老吉调解法”,用自己的乐观和幽默影响当事人,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拉近距离,消除隔阂。
在“老吉调解室”的办公室里,寻求帮助的张争春对他敬佩不已:“老吉不仅懂法律、明法理,更通晓人情世故,善于安抚人心,有他的参与一切问题都会被轻松化解。”
基层矛盾多,有时甚至比较复杂,调解一起纠纷,往往需要反反复复多次找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但吉富家从来没有因此而退缩。面对复杂的法律问题,他四处查阅资料,找专业人员请教,和同事们制定突破方法。
为了成功化解矛盾和纠纷,已经退休的吉富家,依旧忙碌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调解员的工作看似繁琐,实则充满了乐趣,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每天都有新感悟,一边工作一边成长,自己的人生也变得更加充实。”吉富家说。
如今,吉富家每天依旧会面临许多纷繁复杂的矛盾和纠纷,但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如果说每一次调解都是一场艰难的跋涉,那每一个案件的成功都是风雨之后的彩虹。”吉富家说,化解矛盾不仅是在维护“小家”,也是在守护社会和谐的“大家”,能为百姓做点实事,自己的付出就非常值得。
让群众有了诉求的渠道
“一卡在手,万事无忧。”这是东山乡各村村民对“党群连心卡”的高度认可,织起了村委会与村民间的“暖心网”,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三月,气温渐渐回暖,一股温暖而强劲的春风,吹进东山乡东山村社会治理综合服务站。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