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产业振兴绘就乡村新图景

□本报记者 张璐

近年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与民族特色,让多元产业如强劲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一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活力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生动且壮阔。

温室大棚里的致富希望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走进互助县丹麻镇八音庄园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在春日的照耀下,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大棚内,绿意扑面而来,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甘蓝长势喜人,它们在肥沃的土壤里扎根,努力伸展着叶片,似乎在诉说着成长的喜悦。

当地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弓着身子,与合作社负责人董青林一起认真细致地检查甘蓝长势。他们时而低语交流,时而微微点头,脸上满是对丰收的憧憬与期待。

董青林告诉记者,他经营着22个大棚,种植羽衣甘蓝、甜瓜、小番茄等高原冷凉蔬菜。每天有7名固定工人在这里忙碌,不仅自己日子越过越好,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

在一旁忙碌的务工人员刘明花停下手中的活儿,用手背轻轻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脸上露出笑容:“我在这里主要负责种菜、拔草、浇水,每天能挣100元。以前只能去城里打工,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这样一份稳定的收入,真的很知足。”

八音庄园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巧妙借助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土族文化资源,探索出一条绿色农业与文化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里不仅是蔬菜种植基地,还融入了土族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土族风情。每年,合作社能带动周边村民4000人次就近务工,发放劳务工资39.86万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

叶菜基地的丰收盛景

在互助县塘川镇高羌村叶菜生产基地,大棚经济开展得热火朝天。一栋栋大棚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野间,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一片白色的海洋。

这些大棚由当地村民承包种植,每一个大棚都承载着村民们的致富梦想。

种植户祁生园头戴草帽,脚穿胶鞋,熟练地穿梭在大棚里,采摘刚成熟的芹菜。看着这些丰收的成果,祁生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我们种地靠天吃饭,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有了这些大棚,别人种一茬两茬,我们能种三茬,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不少。而且合作社统一销售,也不用担心卖不出去,收入有了保障。”

高羌村叶菜生产基地主要种植上海青、油麦菜、塔菜等十几种叶菜。为了进一步加快基地蔬菜产业的发展,2009年,高羌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在该村应运而生。合作社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供种、统一销售。这种模式让村民们从分散的个体经营转变为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如今,基地年产蔬菜1500多吨,年销售额达500万元左右,成为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互助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朱安香站在基地的田埂上,望着眼前的大棚,眼中满是欣慰:“互助县今年预计种植蔬菜500余公顷,涵盖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这几年,我们不断探索创新,种植海拔从2200米提升到3000米,种植茬数也从原来的一茬变为现在的两到三茬。”

服装厂奏响增收乐章

发展产业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治本之策,互助县威远镇班家湾村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致富密码——服装厂。

走进服装厂生产车间,缝纫机的嗡嗡声交织成一曲忙碌而欢快的乐章。百余名村民坐在各自的工位上,全神贯注地操作着缝纫机,他们的手指在布料与机器之间灵活飞舞,一件件精美的服装在流水线上逐渐成型。

员工孙年花坐在缝纫机前,手脚麻利地工作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以前为了生计,只能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收入。”

服装厂的入驻,不仅有效利用了班家湾村的闲置资源,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通过“以企带村”模式,服装厂与村委会紧密合作,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活力。

驻班家湾村第一书记王建新站在车间里,看着忙碌的工人们,信心满满地说:“目前我们第一批1000多套藏服已经交付验收,市场反馈非常好。接下来,我们要充分发挥帮扶单位、引进企业、村级组织和村民的合力,把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打造具有当地文化标识的特色文化品牌,让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要走向国际市场。”

如今,互助县正以产业为笔,在多元产业的驱动下,向着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目标大步迈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书写着精彩篇章。

--> 2025-03-20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4673.html 1 产业振兴绘就乡村新图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