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到河湟文化博物馆探寻国家级宝藏

□本报记者 李永兰 摄影报道

在海东市乐都区,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地方,它就是河湟文化博物馆。这里国家级文物林立其中,炫人眼目的水陆画,精美绝伦的彩陶,无不令人陶醉在历史文脉的博大精深中。

在河湟文化博物馆展厅里,有一个鸮面罐让不少游客驻足观看,这是一件出土于海东市柳湾遗址的彩陶,虽历经数千年风雨的洗礼,却依旧栩栩如生。这件器皿为国家级文物,为半敛口器型,敛口部捏塑成圆弧面,正中穿两个圆孔,颇似两个眼睛,附加堆纹从两孔之间纵向粘贴,做成鸮面的形象。正面造型宽博厚重,侧面的造型部分则转向自由舒展的状态。鸮的头部由两条不对称线和耳部的轮廓线形成节奏感较强的运动感。尔后在正侧面利用罐口造成的豁然开朗感及把手向后蜿蜒造成的弧线,和头部的厚重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个器皿既宽博又具灵巧感。

据专家介绍,鸮面罐应该是远古时期先民对图腾信仰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兼具了实用性和审美性,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陶器的产生使得先民们在审美上逐渐认识到三维空间造型上的多种可视性,因此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面上的可塑性,使每个面都成为整体造型中不能分离的一个部分,形成了原始陶器的多角度审美特点。

古代人穿靴子吗?在河湟文化博物馆展厅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展出的一只彩陶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河湟先民生活的足迹。

该彩陶靴高11.4厘米,口径6.8厘米,底长14.3厘米,跟宽4.6厘米,脚板部宽5.2厘米,靴面厚5厘米,质地为夹砂红陶,口微侈,靴内空,靴筒为圆形,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

彩陶靴通体施紫红色陶衣,并以黑彩绘制几何形图案。靴筒绘有对称双线回纹,靴帮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陶靴造型逼真,一眼望去就像现代的靴子,它的造型应是当时古代先民所穿靴的直接反映,已完全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的状态,做工规整,左右对称,并无左右脚的区别。彩陶靴上的纹饰,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

“这件国家级文物的珍贵之处在于为我们复原当时人们的鞋履样式提供了实物标本,从中可以看出柳湾先民制靴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反映出当时乐都所处的河湟地区手工艺水平的高超。”河湟文化博物馆讲解员李亚男说。

河湟文化博物馆里展出的彩塑裸体人像彩陶壶也同样是一件国家级文物,是柳湾遗址中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彩塑裸体人像彩陶壶为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类型,通高33.4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23厘米,底径10厘米,为细泥红陶。鼓腹平底,腹中腰部附有一对对称的环形耳把,器表外饰一层红色陶衣,上面彩绘一组对称的圆圈网格纹和一组蛙纹。在颈腹部捏塑有一个全身人形的裸体像,头部五官俱全,眼小,口大,鼻梁高,耳硕,双臂捧腹,双足外撇,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比例和谐。

海东市乐都区柳湾遗址是我国迄今已知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一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也是目前我国史前考古中发掘墓葬最多的地点,共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37500余件,其中彩陶出土数量众多,因此海东柳湾被誉为“彩陶王国”,乐都也被称为“彩陶之乡”。如果说,气势恢宏的兵马俑给人震撼力,绵延万里的长城唤起崇高感,那么,柳湾彩陶所氤氲出的则是神秘感和形式美,是原始风采和远古神韵。

在河湟文化博物馆,通过与这些国家级文物的“对话”,我们可以窥见河湟先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精神图腾,可以感知河湟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么你还在犹豫什么?周末来趟海东吧!来海东河湟文化博物馆,去一睹那些国家级文物的风采吧!

--> 2025-03-28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5022.html 1 到河湟文化博物馆探寻国家级宝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