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大棚西红柿映红“致富路”

□本报记者 朵玉雪 李永兰 朱得君 摄影报道

芳菲四月,记者来到位于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张其寨村的果蔬示范园,只见14栋崭新的温室大棚矗立田间,棚内的西红柿秧苗枝繁叶茂,长势喜人,预示着丰收的新希望。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三合镇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张其寨村产业基础及发展规划,升级改造14座大棚,盘活各类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力促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走进产业园3号温室大棚,掀开幕帘,温润的空气扑面而来,棚内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一株株西红柿秧苗排列整齐,枝叶翠绿,绿色的藤蔓间掩映着一颗颗即将成熟的青果,嫩黄色的小花点缀其间,错落有致,甚是好看。

“园区内有10个棚种的都是西红柿,是产业园引进的新品种。”在此进行承包种植的海东羽沃农业有限公司农业技术总监许军红告诉介绍,该品种的西红柿肉质饱满,糖度达到8.0,与市场上的西红柿相比,口感更好,深受市场消费者的青睐。

“好货不愁卖。”许红军用一句话总结着该产业园西红柿的“热度”。

记者了解到,该西红柿1个棚的产量就高达2万余斤,纯利润达6万左右。主要销往西宁市、平安区以及周边村镇,但仅是销往这些地方,就已经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了,这也是西红柿一直没有进行批发销售的原因。

良好的环境造就好的农产品。作为山西人的许军红,当记者问起为何选择来到海东种植西红柿,许军红告诉记者,平安区作为“硒都”,土壤中富含硒元素,加上这里紫外线强,无疑为西红柿的良好生长提供了重要条件。“在外地,给农产品补硒很困难,而且土地吸收硒的过程很缓慢,要下很大功夫,在这里有天然的自然条件能种植更好的西红柿。”许军红说。

当记者一口咬下许军红递来的西红柿,清甜的味道席卷了口腔,软糯多汁。“这些西红柿都是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纯有机肥培育出来的,口感独到。”许军红介绍,这些大棚西红柿都是通过“以菌治菌”的种植方法提升西红柿品质的,这样培育出来的西红柿绿色健康。

张其寨村党支部书记顾瑞英告诉记者,该果蔬产业园建成后,采用“党支部带头+合作社经营+农户参与”的模式,发展种植大棚辣椒、草莓、西红柿等特色农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富硒产业基地。

目前,产业园已显现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预计果蔬年产量可达280吨。产业园通过不断地示范、推广和辐射,将带动张其寨村周边群众走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的致富之路,转变农户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真正增加农民的收入。

说话的间隙,只见一位步履匆匆的中年妇女疾步向大棚内走去,她正是去年刚来这里务工的村民祁玉芳,此时正忙着前去看棚内水管情况是否正常。

“去年5月园区种植西红柿开始,我就在这里干一些栽种、浇水、施肥的活儿,不仅离家近,还方便照顾孩子。”祁玉芳笑着说,现在每月能挣三千多元,生活有了更多保障,日子越过越幸福。

在这里,像祁玉芳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待西红柿全面成熟,园里每天需要30余人进行采摘、装箱等,既满足了示范园的发展需求,又可以帮助村民增收,一举两得。”许军红说。

除此之外,产业园的发展也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了保障,成为引领实现乡村振兴、富农强村的重要途径。“我们今年定制了包装盒,要走精品特色农产品销售路线。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订购,预计村集体经济至少增收7万元。”顾瑞英说。

对三合镇而言,西红柿种植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得力武器”,对当地众多种植户和那些无法外出的村民们而言,这是增收致富的最佳途径。如今,在他们看来,在注重特色产业的今天,一串串长势旺盛的西红柿让丰收的希望在大棚内绽放。

“下半年,我们将引进10余种西红柿品种,有紫色、白色、琥珀色等颜色,到时候就可以在市场上看到‘五颜六色’的西红柿了。”许军红笑着表示,下一步,将充分发挥西红柿产业示范园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及示范带动作用,带动群众系统化学习、标准化种植,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未来,三合镇将立足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特色果蔬种植规模,延长绿色农产品产业链,线上、线下多路径推广宣传,吸引更多群众前来观光采摘,打造“红色研学+休闲观光+沉浸体验”新模式,多措并举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形成“蔬果+采摘”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多元化产业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 2025-04-06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5383.html 1 大棚西红柿映红“致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