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烟火经济,是清晨菜场的讨价还价,是夜市霓虹下的吆喝,是社区小店账本上的笔笔细流……在城市的街角巷弄,在乡村的集市田头,海东的经济脉搏正有力跳动。
即日起,本报推出“从市井烟火中看海东经济”主题报道,我们将镜头对准那些活跃在海东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的“小人物”——看拉面匠如何凭借独特的手艺和早起的坚守盘活一条街的人气,听返乡创业青年讲述如何借助电商平台让家乡农特产品畅销全国,记录合作社如何靠绿色产品年入百万的传奇……
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人物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战略,却蕴含着海东经济的韧性密码、蓬勃动力。让我们透过这些鲜活的故事,从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一次顺畅的货物运输、一家热闹的小店里,感受海东经济发展的强劲心跳,触摸经济脉动的真实体温。
□本报记者 张璐 祁树江
从单枪匹马流转2.66公顷土地试种大樱桃,到带领120户村民打造占地176公顷的“珍元祥”产业基地,让绿壳鸡蛋敲开了致富门。在海东市乐都区下营藏族乡的青山之间,宝金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保金用15年光阴书写着巾帼创业传奇。
当农户李大姐笑着说出“跟着她干一年多赚两万块”,当合作社讲堂里年轻“新农人”认真记录技术要点,这个曾经肩扛树苗开辟山路的农村妇女,正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担当与乡村振兴的温度。
回望创业历程,王保金从2008年投身大樱桃种植,到如今运营集大果樱桃与林下绿壳蛋鸡养殖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这条逐梦之路虽布满泥泞,却始终闪耀着希望之光。
2008年,当下营乡党委政府引入大樱桃种植项目,王保金心中创业的火苗瞬间被点燃。顶着旁人质疑的目光,她毅然流转2.66公顷土地,踏上充满未知与憧憬的征程。
为筹措启动资金,她反复往返银行,在审批等待中备受煎熬;为扩大种植规模,她挨家挨户劝说村民,吃尽闭门羹;面对荒山无路的困境,她与乡亲们肩扛樱桃树苗开辟山路;灌溉缺水时,众人连续七天七夜用水泵提水、水桶浇灌,凭借信念咬牙坚持。每当看到树苗扎根生长,所有疲惫都化作满心甜蜜。
随着种植规模扩大,王保金意识到单枪匹马难成大业。她四处取经,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党员+群众”的发展模式。2013年,宝金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成立初期,合作社通过党员带头示范,发动周边村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樱桃种植面积从2.66公顷逐步扩大至33.33公顷。这期间,王保金带领团队翻修山路,改良土壤,还引进滴灌技术解决灌溉难题,让荒山真正“活”了起来。
熬过前三年的技术磨合期,合作社依托当地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的地理气候优势,开始向立体化种养转型。王保金在樱桃林下铺设生态养殖区,建成3座标准化鸡舍,将绿壳蛋鸡养殖规模扩大到2万余只。通过“以畜养林、以林促畜”的循环模式,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鸡粪还成为天然有机肥。
如今,合作社已发展为占地176公顷的产业基地,拥有28公顷大樱桃园、3座共3600平方米的鸡舍及2万余只蛋鸡,固定资产达400万元。“珍元祥”商标成功注册,与多地超市签订的购销合同让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2023年,合作社实现经营收入200余万元、盈余45万元……每一个数字都铭刻着王保金与其团队的奋斗足迹。
如今,在王保金的带动下,120户困难群众投身种养殖,60名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合作社为40余户农户无偿发放绿壳蛋鸡鸡苗并包销产品。“以前养几只鸡只能自己吃,现在跟着王理事长,光卖蛋一年就多赚两万块!”养殖户杨占科笑着说,“她手把手教我们剪枝、防疫,合作社收蛋时连运费都帮我们算进去,跟着她干心里踏实。”
王保金深知创新无止境。她积极参与省市区各类培训,向专家取经,与同行交流,自学养殖技术并将合作社打造成乡村振兴大讲堂,已累计授课6次。
“每次看到年轻人记笔记的认真劲儿,就想起当年自己摸索技术的样子。”王保金感慨道,把经验分享出去,就是给乡村振兴多添一盏灯。
从普通农村妇女到创业带头人,王保金将艰辛化作养分。她感恩党的政策、乡亲的信任,更感谢坚持追梦的自己。未来,王保金将继续凝聚巾帼力量,在乡村振兴与社会公益路上奋力前行,带领乡亲把家乡绘成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