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玮
河湟方言俗语是河湟方言的精华所在,文字凝练、底蕴深厚、意味深长,以通俗易懂的方言口语承载着河湟谷地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民风民俗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是一代代河湟人祖辈相传的口头文学和智慧结晶。
每逢中秋节,河湟谷地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一种色彩鲜艳、营养丰富、香味四溢的传统大月饼。那些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在月饼上点缀各种面花的同时,往往会捏一条面塑小蛇盘卧在上面。这小小的面蛇背后,竟是古老的救月、护月仪式的遗存。
古代先民们无法正确认识日食、月食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月亮的盈缺是一种未知的神秘力量导致的,因此内心恐惧不安,于是通过敲打锅碗瓢盆等方式,试图吓走天狗、蟾蜍等食日、食月的异兽。与此同时,月球表面那些因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太阳照射下形成的阴影,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幻想,将其想象成蟾蜍、玉兔等形象。因此,我国自古就有蛤蟆吞月或蟾蜍食月的传说。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中写道:“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蝟辱于鹊,腾蛇之神而殆于即且……”认为月食是因为虾蟆的啃咬造成的。这就是俗语“蟾心不足吞月亮”的来历。
古人为何偏偏认为是蟾蜍食月呢?因为在上古神话里,蟾蜍是月亮里的“常住民”。《楚辞·天问》中写道:“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将“顾菟”注释为兔子,而闻一多在《天问释天》中认为“顾菟”就是蟾蜍。东汉张衡在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中,不仅第一次比较科学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还记载了嫦娥“窃王母不死药服之以奔月”,当嫦娥登上月亮后“遂托身于月,是为蟾徐”。也就是说,嫦娥奔月成功后,并不是成为人们印象中冷艳绝美的仙女,而是变成了一只蟾蜍。
古代先民将日食、月食现象视为灾异,早在周代便有了救日、救月的仪俗。《周礼》中许多篇章均提到了“救日”和“救月”。东汉郑玄在其对《周礼》的注疏中更是指出:“救日以枉矢,救月以恒矢。”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当时的长安城中,每到发生月食时,“士女取鉴向月击之,满郭如是,盖云救月蚀也。”这里的“鉴”就是镜子。发生月食时,长安的士女们都拿起手中的镜子,对着月亮敲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惊走食月的蟾蜍,救护月亮。“救月”这一古老习俗,在河湟谷地具体体现为传统大月饼上那一条小小的面蛇。因为在自然界中,蛇是蛙类的天敌。为了吓退食月的蟾蜍,人们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蛇,希望用月饼上那条面塑的小蛇来“救月”,以保护月亮不受侵害。
弄清楚了“蟾心不足吞月亮”的源头,再来爬梳一下“人心不足蛇吞象”背后的典故。“蛇吞象”也是渊源有自。象是舜同父异母的弟弟,曾与他们的父亲瞽叟一起屡次陷害和谋杀舜。但舜不但不计前嫌,反而在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对象封赏有加。《汉书·昌邑王传》记载:“舜封象有庳,死不置后”,意思是舜把象分封在有庳一带(今湖南道县北)。后来象的氏族被以蛇为图腾的三苗氏所消灭,这就是“蛇吞象”的传说由来。在我国一些地方的民间传说中,“蛇吞象”又衍变成了“蛇吞相”。这里的“相”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名相孙叔敖。
也有人认为“蛇吞象”的典故源自“巴蛇吞象”的传说。《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意思是巴地的大蛇吞吃了大象,过了三年才把骨头吐出来。这个传说乍一听感觉有点玄乎,但仔细分析一下也并非没有可能。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蟒蛇——亚马逊绿水蟒(亚马逊森蚺),身长可达10米,体重可达270公斤,身体最宽处可达1米,据说能吞食300公斤左右的活食。而刚出生的象宝宝体重一般在90公斤到100公斤,一两岁的幼象也只有300公斤左右。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森林茂密,气候湿润,完全可能有长达10米的巨蟒生存。古代巴蜀地区同样也有大象生存,这在《山海经·中山经》《华阳国志》等典籍中均有明载。由此看来,先秦时期完全有可能发生“巴蛇吞象”的事,而并非耸人听闻。
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常常会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但“蟾心不足吞月亮”这句俗语已经鲜有人用了。当然,明晓其背后典故的人恐怕更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