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伊沙与苏轼

—— 《苏东坡》读后

内容简介 《苏东坡》是2025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苏轼,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小说以其早年春风得意,进京应试名动京师;中年时运不济,乌台诗案遭遇贬谪;晚年跌宕起伏,遇赦复归又流落他乡的人生经历,为读者呈现出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的苏东坡形象。全书融汇了丰富的中国诗词文化知识,以细腻的笔触描摹出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体现出宋代文人的精神面貌,表现出作者对情感境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期待视野。在这一期待视野的支配下,便有了作者对苏东坡个性魅力的全面肯定和热情歌颂。

□君儿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东坡驾着他的不系之舟,早已消失于历史的茫茫烟霭中。留下的是他光芒无尽的诗文作品。

伊沙创作的长篇小说《苏东坡》是他又一部诗人著诗人的巨作,他笔下的东坡不同于以往任何人的东坡,这是诗人看诗人的两相观照,也可以说是惺惺相惜,彼此映照。

相距近千年的两颗诗心发生碰撞、激励、鼓舞,量子纠缠,余音袅袅,读罢真是让人荡气回肠,从开始到结束,满篇激越与热爱,怎一个“好”字了得。

一部小说可以惠及一代人吗?当然,至少它惠及了我们这些同样热爱东坡的人。

小说展现了古代文人典型的生活方式与创作方式,其实是苏轼一个人典型性地集成于一身,科考、做官、作诗、填词、作文,上奏折、上奏折、上奏折,为民请命、为民请命、为民请命,不小心就得罪了人。所谓小人难防,一贬黄州、再贬惠州、又贬儋州,我们现在的海南岛,江海余生,江海之后没有余生了,东坡一生如过山车,起伏荡漾,波峰浪谷,高山大海,但无论顺境逆境,苏轼都用最璀璨的文字将生命推向了高峰。反过来说又何尝不成立?他用自我生命做道场,将苏轼诗文带向一个时代的绝顶。

如此浮沉跌宕、复杂高级的人生,伊沙写来似乎毫不费力,他采用内心独白的创作方法,让所写人物一个个出场说话,用心理道白一竿子插到底,将最隐秘的人物心灵直接呈露,围绕着苏轼其人其诗,道尽人心曲折、情感细微,使整部作品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如果说两宋被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甚至无限向往,那肯定和苏轼、苏辙、陆游、辛弃疾、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晏殊、李清照等一批文人的涌现有很大的关系。名动朝野的苏东坡,无论生时死后,都牵动着人心。而这一次,他是以更加鲜活和生动的形象,在伊沙的妙笔下,风采卓然地又活了一遍。当然,无可避免,也令人黯然神伤地再死了一回。在河南郏县三苏祠,我曾与诗友冒雨祭访他们父子三人的坟墓,绕树三匝,心中无数遍地默念苏轼写给苏辙的那首“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苏轼其人文采风华之魅力,再一次通过伊沙这部小说打动着我。

这部小说写法成功在于,不用太多笔墨,读者就能了解每个历史人物的心思、心性、行为背后的起始因由,即何以如此,听他自己来说。伊沙健笔有着心理医生般的探幽发微之能,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顶尖级大诗人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追随其一生画卷,不,是心路历程,苏轼之所以为苏轼的自我见证、兄弟见证、皇上见证、皇后见证、妻儿见证、同僚亲友见证……同行见证,历史之眼,文学之笔,诗人之魂,缺一不可,才成就了伊沙笔下的《苏东坡》。

在伊沙笔下,苏轼是有血有肉,亲切与立体的。发明东坡肉和其他美食的东坡本来就是人世的、人间的,最重要的,是诗的,诗人的。“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对诗人来说,魂肉何尝不是诗歌的试验场,试炼场。

小说中,东坡把人生历练、仕途坎坷、生命体验、参禅悟道、诗酒友朋、风雨对床的心愿尽皆化入了诗歌,其诗其文往往一出手,已经洛阳纸贵,被人们顺走与密藏,经历跨越王朝的打压,依然成为后世千古传诵的佳篇妙章。

伊沙的小说,正如前文所说,带动了新一轮苏轼热。人们跟随伊沙写作,重温其作品、其各种传记与评论,从方方面面能找到的所有角度感受这位旷世大才其实也是伟大好官的功业与诗篇,沉醉其中,收获其中,榜样其中,更是幸福于其中。伊沙的河岳英灵系列诗人传记小说,大诗人著大诗人,也唯因如此,他为我们打开的解读苏轼的这面窗,才如此稀有,如此珍贵。

--> 2025-04-18 —— 《苏东坡》读后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5916.html 1 伊沙与苏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