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鲁亚娟 朱得君
“这两天要抓紧时间给西红柿施肥。”海东市平安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的温室大棚里,闫佳会蹲在绿意盎然的菜垄前,指尖捏着一片翠绿的西红柿植株叶子对农户说。
寻常的画面,构成了科技特派员群体的“工作切片”:没有高谈阔论,只有卷起的裤腿和躬下的身子;没有学术壁垒,只有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方言版技术口诀。
4月18日,在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来自平安区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的闫佳会正在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并时不时与农户交流着。言语来往间,看不出第一次下乡时,她就被当地方言难住了。
闫佳会是位湖北姑娘,2011年跟着爱人来到他的家乡,于是,青海成为了闫佳会的第二故乡。“起初根本听不懂当地方言,但是要把技术带给农户就少不了交流沟通。”闫佳会说。那段时间,她靠着比划和其他老师的翻译开展工作。
“我的工作很普通,就是帮助农户调查研究不认识的病害,并找到处理方法。”闫佳会说。由于科学研究与农民种地思维不同,真正深入一线后,闫佳会才发现自己陷入满腹理论知识无处发挥的境地。
渐渐地,闫佳会认识到要想帮助农户,首先要把农户当“老师”。在与农户沟通中,闫佳会了解到了这片土地上最棘手的问题,交流中也发现了生产上的问题,最终将自己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写到土地上,在秋天收获果实。
在深入开展基层科技服务过程中,闫佳会敏锐捕捉到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针对危害严重的根结线虫,迅速组建专业团队开展系统性调研。
通过扎实的田间数据采集、科学的样本分析及多维度技术论证,成功申报青海省科技厅“青海高原茄果类蔬菜病毒病监测及早期预警技术研究”1项并获得科研立项支持。该项目填补了青海省设施蔬菜病毒病基础研究的空白,系统明确了茄果类蔬菜病毒病种类、分布范围与流行规律,帮助农户精准识别病毒病症状,避免因误诊延误防治时机,降低因病害导致的减产损失,保障茄果类蔬菜稳定生产与供应。通过明确病毒病种类,能够针对性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优化种植结构,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助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升青海高原蔬菜的品牌竞争力与市场附加值。
和闫佳会一样的科技特派员还有很多,他们将汗水洒在夏天高达30℃的温室大棚,他们长期奔波在田间地头,成为农户心中的“贴心人”和“守护者”。
“平安区科技特派员001号工作站,现有9名特技特派员,负责为白沈沟富硒果蔬种植示范园、青海宏博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农民培训、果蔬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海东市平安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张宪介绍道。
前几年,平安区白沈沟富硒蔬菜示范园区,番茄病毒病频繁暴发,农户们束手无策,产量连年下滑,损失惨重。
平安区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入驻该地区后,深入田间地头,采集不同症状的番茄病株样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检测技术,成功明确该地区番茄病毒病主要由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复合侵染引起。
为有效防控病害,教农户识别不同病毒病的典型症状。同时,积极推广综合防治技术,科技特派员们从源头抓起,指导农户选用抗(耐)病品种,采用防虫网隔离育苗,切断粉虱、蚜虫等传毒媒介的传播途径。
在田间管理上,他们引导农户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肥,增强植株抗性。最终成功降低该地区番茄病毒病发病率,商品果率产量较往年提高了8%以上,农户们的收入大幅增加。001号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作用,为当地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之前只知道作物生病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病害,也不知道怎么治,科技特派员能帮我们找到方向对症下药。”园区种植户赵月清说,目前她的产品销往西宁市各个酒店、食堂以及大型超市,这些背后离不开科技特派员的帮助。
“干一行,爱一行。”闫佳会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工作。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农村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闫佳会和同行者在田间地头日复一日地耕耘,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沾满泥土的双手和农户脸上的笑容。他们证明:科技力量可以在大地上生根——一株健康的番茄、一片振兴景象的乡村,是最动人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