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永兰 摄影报道
今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为86天,其中优良天数高达81天,优良率高达94.2%,较去年同期上升了6.4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PM10浓度为6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了守护这片蓝天,今年以来,海东市坚持扬尘源、燃煤源、移动源、工业源、其他面源“五源齐控”的策略,扬尘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不仅如此,海东市还不断加大重点区域建筑工地的巡查检查力度,共发现平安区、河湟新区污染源101频次,巡查督查建筑工地6次。同时,经营性炉灶和垃圾、秸秆焚烧等污染行为也得到了有效排查和整治。
持续改善的空气质量,不仅体现在监测数据的变化上,更体现在老百姓“看得见蓝天白云、呼吸到清新空气”的切身体验中。海东市民李文博感慨:“以前‘盼蓝天’‘晒蓝天’,到现在海东蓝天已不再稀缺,已经成了‘常态蓝’。”
除了蓝天白云,水质的改善则是海东市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另一大亮点。今年1月份至2月份,全市6个国家考核断面的平均水质优良比例达到了100%。黄河出境大河家断面、大通河出境峡塘断面的水质均为I类,湟水河出境断面边墙村的水质也为Ⅱ类。
为了守护这一泓清水,海东市全力谋划申报美丽河湖与保护项目,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谋划了37个子项目,总投资达19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黄河流域海东段打造为青藏高原美丽河湖系统性治理样板。目前,该项目已通过省级答辩并名列第一,目前已上报生态环境部和财政部。
此外,入河排污口整治巡查工作也扎实开展,共完成644个入河排口整治验收工作,重点支流共358个入河排口中,304个已完成整治,整治率高达94.5%。剩余未整治排污口也已积极争取各渠道资金进行规范化整治。
优质的水资源保障,赢得了群众称赞,市民李煜对此赞不绝口:“现在河里的水清多了,周边环境也变得更好了。”她的赞叹,正是海东市水质改善的直接反映。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海东市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今年,海东市深入开展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工作,确定了2025年土壤重点监管单位9家。同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污染防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也深入开展。沿黄32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已通过生态环境部第一轮审核,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一系列的举措,让海东市的土壤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空气质量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4月22日,62岁的张恒林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乐都区的南凉公园晨练。春风微醺,蓝色晴空,阳光明媚,他拿出手机拍下了2025年的第一张天空照。
张恒林说:“前些年,每到冬天,天总是灰蒙蒙的,早晨就连公园里晨练的人都少了许多,只要出门大家都戴口罩。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蓝天白云已经成为常态了。”
在海东,不仅天空一“蓝”无余,道路也干净整洁。为了有效降低PM10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每天清晨,道路高压清洗车、洒水车、喷雾车会准时出现在城区的主次干道上,对主次干道采取冲洗、湿扫、吸扫、保洁“四位一体”作业模式。
如今,无论行走在海东市的大街小巷,还是漫步于公园水滨,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生态美景随处可见,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