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徐少南的双重使命

□本报记者 鲁亚娟 张语嫣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实验室里的科研先行者,又是田间地头的技术翻译官,他们以新技术、新理念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他们就是科技特派员,躬下身子为农户排忧解难,四处奔波为种植户引进新技术。

4月24日,记者走进海东高原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内155栋温室大棚内生机勃勃,乐都区001号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徐少南对去年新引进的新型温室大棚如数家珍,一一向记者介绍其优势。

“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是零下19.6℃,室内温度却能达到15℃,室内外温差35℃以上。”徐少南向记者介绍道,相较于普通的温室大棚,新型温室大棚能为种植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据了解,由于长期使用和缺乏有效维护,岁月的侵蚀使得园区内的大棚普遍存在着设施逐渐老化,功能不断减退,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而保温性的降低导致冬季无法进行番茄等茄果类作物的种植。这是事关百姓冬季菜篮子的大事,也成了乐都区001号工作站急需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土地有限的承载边界内,科技特派员借助科技的力量,以创新力量不断突破生产极限。

传统温室种植番茄通常为一年两茬模式,全年采收期不足4个月,总产量约1.2万斤至1.6万斤。在引入新型日光温室技术后,番茄种植突破季节限制,实现越冬生产,单茬种植即可完成一年四季连续采收,节省一茬种苗、平整土地、 栽种人工的费用,并且采收周期延长近9个月,产量提升2万余斤。该技术显著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种植收益,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生产力支撑。

“去年,我们引进了几种新型温室,进行保温性能对比,整体而言保温性能良好,均可以实现越冬生产,今后将根据农户种植需求进行下一步的推广。”徐少南说。

近年来,高原现代农业园区围绕设施农业果蔬高效种植技术集成转化应用,构建了“基地+企业+科技人员+农户”的生产示范模式和农业科技转化通道,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复合相变储能日光温室、模块化墙体日光温室……各式各样的新型日光温室将在科技特派员的牵线搭桥下在河湟大地落地生根。

“西红柿打叶是从哪个位置下手?”徐少南时不时向在田埂间穿行的学生抛出问题。阳光漫过弧形温室顶棚,为缀满藤架的番茄镀上金边,田间地头变成了课堂,镶嵌其间红宝石般的西红柿是学生完美的答卷。

海东高原现代农业园区与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达成园校合作,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农业人才1000人次,为学生搭建起社会与学校的过渡地段,以其丰富的农业应用场景,为科研理论知识提供实践平台。

“我在这里将书本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了解到种植基本情况后,不仅提高了对农业的积极性,也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大二学生多杰周扎说道。

在这里,徐少南被赋予着双重身份。他一边服务于园区,一边依托园区把先进的科研成果、技术理念传授给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青海农业发展储备了人才。

当徐少南在藤蔓间为学生演示打叶技巧时,翻飞的不只是叶片,还有从实验室飘向田垄的理论纸页。

“热爱可抵万难。”徐少南总结自己的工作生涯,从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选择走上农业科技这条路以来,他将10年青春献给土地,每天与蔬果打交道,将细微变化都看在眼里,植株一点点拔高,新品种的枝头结出五颜六色的果实,一切都很有“意思”。

暮色为高原镀上金边时,徐少南仍躬身在大棚里观察番茄长势。他指间沾着泥土,身后是缀满红果的藤架与埋头记录的学生。

在河湟谷地蓬勃生长的,既是能越冬的番茄,也是能扎根的科技星火。这些穿梭于实验室与田野的身影,正用创新打破传统农业的时空结界,让乡村振兴的故事在智慧与汗水的交织中,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 2025-05-08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6698.html 1 徐少南的双重使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