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通讯员 袁有辉 摄影报道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湟水河畔,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一家名为“爱上麻辣烫”的小店每天飘出麻辣香气。
店主人王英存站在灶台前,熟练地调配着骨汤汤底,看着案板上新鲜的本地蔬菜和豆制品,王英存眼神里闪烁着历经岁月淬炼的坚定。这个曾在贫困中挣扎的农村妇女,用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麻辣烫,煮出了属于乡村女性的创业传奇,更在西北乡间织就了一张关于奋斗与希望的“她力量”网络。
2011年,23岁的王英存嫁到寿乐镇土官口村时,迎接她的是不足两亩的蔬菜大棚和捉襟见肘的家境。原本丈夫在外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加之两个孩子的出生让家庭开支陡增,“孩子感冒发烧都不敢去医院,只能自己在家喂点退烧药。”回忆起那段时光,王英存的语气里仍有隐痛。
为了维持生计,王英存凌晨四点起床打理菜棚,凌晨五点又挤上开往城区的公交,在零工驿站一等就是一整天——自带的青稞饼就着冷水下肚,换来的可能只是几小时的保洁或搬运工作。
在火锅店当服务员的经历成为王英存命运的转折点。那段时间,每天从清晨五点到深夜十点,她一人承担洗菜、切配、炸制、收银等十多项工作,月薪3000元却连给父亲买药的钱都不够。
但苦难的土壤里往往孕育着觉醒的种子。当王英存看到食客对标准化食材的认可,当她留意到餐饮管理中的细节把控,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心底萌芽:“为什么不能自己开一家店?让农村人也能吃到干净卫生、味道正宗的美食。”
2017年,王英存攥着向母亲借来的1.2万元钱,在寿乐镇政府对面开起了“爱上麻辣烫”。30平方米的小店只有两张桌子、两口锅,却承载着她的全部身家。
从此,王英存的“字典”里写满了“较真”:为了保证食材新鲜,她坚持用自家菜棚的蔬菜,凌晨采摘后两小时内送达后厨;豆制品指定当地老字号作坊供货。最较劲的是汤底调配,她买来几十种调料,在自家厨房里搭起“试验台”,白天开店,晚上熬汤,有时一熬就是通宵。“有次熬到凌晨三点,实在太困打了个盹,锅差点烧糊,满屋子都是焦味。”王英存笑着回忆,眼神里透着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狠劲。
转机出现在扎碾公路通车后。这条被称为“青海最美公路”的交通线,让寿乐镇成为自驾游的必经之地。
王英存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她在店门口立起醒目的指示牌,推出“高原特色麻辣烫”——加入青海本地芫荽、蒜苗,汤底融入牦牛肉骨精华。
过往游客的朋友圈成了最好的广告,“很多人专门绕道来吃,说在别的地方找不到这个味道。”2023年,王英存又做出大胆决定,远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习椒麻鸡制作技艺,将西北麻辣与新疆椒麻融合,推出“双拼套餐”,单日最高营业额突破1.2万元。
在“爱上麻辣烫”的员工名单里,10名农村妇女的人生轨迹被悄然改写。52岁的保长芬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丈夫因病丧失劳动力,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王英存不仅让她成为店里的骨干,每月按时发放4000元工资,还在她家盖房时主动借给她2万元。“王姐就像亲姐姐一样,手把手教我怎么配菜、怎么和顾客打交道,现在我也能撑起这个家了。”
这种温暖的传递早已超越了雇佣关系。王英存把自己摸索出的“食材供应链管理法”“汤底调配公式”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周边农户,带动5户菜农扩大种植规模;对于慕名而来的学艺者,她推出“乡村女性创业扶持计划”——学费减免50%,提供免费住宿,甚至带着团队去当地考察市场。来自陕西省的学员李芳说:“王姐教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敢闯敢干’的精气神。现在我在老家开的分店月营业额超过8万元,终于不用再仅仅靠丈夫打工养活全家了。”
如今,王英存的餐饮版图已从30平方米的小店扩展到总面积300平方米的两家店铺,年发放工资超50万元,累计消化周边农户蔬菜10余万公斤。更令人振奋的是,她培养出的10余名女性员工中,已有3人独立开店,形成了“创业-就业-再创业”的良性循环。
在寿乐镇政府的乡村振兴案例库里,王英存的故事被总结为“麻辣烫模式”——以特色餐饮为支点,撬动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同时为农村女性提供技能培训和创业平台。
每到饭点,王英存的店里总是座无虚席。食客们捧着冒着热气的碗,听着王英存和员工们用青海方言交流,看着后厨里妇女们熟练地配菜、煮汤,仿佛看到了新时代乡村的生动剪影。
在这里,一碗麻辣烫不再只是街头小吃,而是乡村女性打破命运枷锁的武器,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微缩样本,更是“她力量”在广袤土地上扎根生长的鲜活证明。
记者手记
从凌晨五点的菜棚到深夜十点的灶台,从借债创业的农家媳妇到带动数十人就业的“麻辣烫女王”,王英存用近十年时间书写了一个关于奋斗与成长的故事。她的双手曾沾满泥土,却用勤劳与智慧调出了生活的甜味;她的肩膀曾柔弱单薄,却为更多农村女性撑起了一片天空。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正是无数个“王英存”用勇气点燃希望,用坚持铸就梦想,让平凡的土地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她力量”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