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雨
6月,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李家庄村阿家庄社比往日多了几分喧嚣——挖掘机的轰鸣声、铁锹与泥土的碰撞声,交织成一曲“破冰”协奏曲。6月6日,记者在现场看到,30余名村民正弯腰挥锹,在阿家庄社的田埂旁开挖排水渠,黄褐色的土地上划出一道“希望的痕迹”。
在山泉流经的草坪地势低洼处,记者看到,原本肆意漫流的泉水,正逐渐被引入新挖的沟壑之中,湿润的泥土堆在沟渠上方,散发着清新的草木气息。
互助县水务局防汛中心工作人员蹲在沟边,一边用卷尺丈量着石笼的嵌入位置,一边向记者介绍:“待石笼严丝合缝地嵌入沟渠两侧,山泉流经的坡地便会形成一道蜿蜒的‘防护壁垒’。原本撒野般漫向草甸的泉水,就能被这道壁垒‘揽住’,顺着石笼间的缝隙‘乖乖’汇聚成细流,导入排水管网。”
在排水渠施工处,村民们分工明确,男人们挥锹挖沟、搬运、连接管网,妇女们在一旁整理施工工具,75岁的王得兰老人拄着拐杖,望着逐渐成形的沟渠说:“你看这沟挖得多直,以后泉水顺着走,再也不用怕门口结冰打滑了。”
这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背后,曾是困扰村民们几年的“冰封之痛”。
近5年来,每年11月起,阿家庄社47户人家的房前屋后便会横生出一条蜿蜒的“冰龙”。记者在村民拍摄的视频里看到:青灰色的冰层覆盖着村道,鞋底踩上去发出“咔嚓”声。王得兰老人扶着门框挪步的画面让人心惊,院子内外的冰面光滑如镜,铁桶碰撞冰棱的响声清冽,如今听来满是无奈。
养殖户阿生甲的牛圈也无法避免“冰袭”。“牛圈外的村道上冰层最厚处大概80厘米,牛圈门槛有坡度,进入里面的冰有25厘米厚,牛蹄子踩上去打滑,也摔过几回,我们就在牛圈里一层一层地铺牛粪、稻草。”养殖户阿生甲告诉记者,除了牛圈,他所居住的院子里也都积了厚厚的冰,地砖都被冻裂了,走路稍不留神就摔跤,“有次我端着泔水出门,结果摔在冰上,泔水泼了一身,疼得半天爬不起来。”
冰患的源头,是村后的马鞍山山泉。记者跟随村民来到山脚下,部分泉水自山脚深处悠悠淌来,草坪下的岩缝中也能看到多处泉眼往外涌出泉水,泉水流经的草坪虽因水润显得葱郁,但原本平整的草面,却被水流冲出无数大小深浅不一的坑洼沟壑。
“夏天泉水是‘甘露’,冬天就成了‘祸水’。”张承梁蹲在泉眼旁,指尖划过冰凉的水面,“冬季流速慢、流量小,我们这里又特别冷,遇冷水就迅速结冰,泉水顺着地势往低处渗,漫进院落、渗进墙根……”泉水将村子拖入漫长的“冰封期”,村民们的房子开裂,地砖冻碎,隐患很大。
村民们曾尝试过自救:用编织袋装满沙土堆在门口挡冰,拎着铁锹每天铲冰,甚至在冰面上铺木板防滑……但长达5个月的寒冬天气,让这些努力显得杯水车薪。
记者从驻村第一书记张承梁的介绍中了解到,这场“破冰”行动始于今年3月,东和乡政府牵头召开协调会,拉着互助县水务局的技术人员实地踏勘。乡上牵线、部门撑腰、村民出力,张承梁掰着手指头说:“防汛中心无偿调拨宽4米、长25米的石笼两圈,为排水工程稳稳垫下‘基石’。村两委自筹资金约1.2万元,采购了600米长的排水管网及各类施工配件。村民们更是全员出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给泉水‘引一条出路’。就连村里集体产业项目承建方都派了挖掘机等施工设备来支援,每天上工的有40多人。”
在海拔2950米的脑山地区,这场由冰患引发的“破冰”之战,见证了基层政府的快速响应、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更彰显了村民们不等不靠、齐心协力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