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公租房里的民生温度

□本报记者 吴雨

“小代,滚筒刷蘸漆别太满,墙角旮旯仔细点刷。”6月9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鼓楼花园小区公租房4单元1楼1号房窗前,52岁的曹成香踮起脚跟,隔着纱窗叮嘱正在帮忙粉刷墙面的亲戚。轮椅上的儿子仰头望着雪白的天花板,嘴角轻轻扯出一丝笑意——这是母子俩这辈子第一次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家”。

回溯到三个月前,曹成香和儿子还住在威远镇西上街村一栋三层简易房的2楼上。不足30平方米的单间里,一张小木板床和沙发挤在墙边,仅有一扇小窗透进几缕光,窗台上堆着几盒泛黄的药盒和洗漱用品。

“那个小房子狭窄得很,冬天冷,夏天热。儿子睡床,我打地铺,睡地铺比睡沙发舒服些。”曹成香说,最令她揪心的是儿子出门难,医生叮嘱她,要经常给儿子晒太阳,可是楼梯窄得转不了轮椅,儿子大了,她也抱不动,没办法上下楼。

曹成香的儿子已经30岁了,因幼年黄疸引发脑积水,一级肢体残疾使其至今无法站立,需长期服药。

离异后的20年间,曹成香一直独自抚养儿子,曾在姐姐家借住,后来四处租住。“租住这里已经3年了,每月租金300元,我和儿子两个人的低保金是1204元。”曹成香指着手机里的照片,镜头里的房间光线昏暗,只有一张小木床、一个旧衣柜、一个沙发和一个老式煤炉算是大件。“有时候半夜听儿子偷偷叹气,我躲在被子里哭,觉得对不起孩子。”

改变始于今年3月8日,威远镇北街社区党支部书记郭迎春带着慰问品推开出租屋的木门,眼前的景象让她红了眼眶。曹成香使出全身力气把儿子从轮椅挪到床上,然后半跪下来给儿子调整枕头的高度,床沿边散落着刚换下来的床单,她鬓角的白发沾着细汗。“当时就觉得,必须赶紧帮他们解决住房问题。”当天下午,社区台账上多了一行加急标注的记录:“曹成香家庭住房保障优先级Ⅰ级”。

3月10日,社区工作人员协助互助县住房保障中心再次进行入户调查,量面积、查户籍、核材料,当看到曹成香儿子床头贴满的康复训练计划表时,工作人员悄悄把“肢体残疾一级”的备注栏画了重点:“这种情况必须走绿色通道,住房优先选低层,门口不能有台阶。”

从收集材料到系统录入,从联审联批到公示公告,原本需要1年时间排期等待的流程压缩至43天。终于在5月21日,曹成香在公示名单上看到了自己名字。那一刻,她蹲在社区服务中心的走廊里哭出了声。

6月5日,曹成香满怀期待来到新居。“您看,这是一室一厅,厨房和卫生间都装了扶手。”住房保障中心工作人员将钥匙递给曹成香,“房子租金每月100元,有任何问题就给我们打电话。”

这是曹成香第一次推着儿子进新居,轮椅碾过平整的路面几乎没有颠簸。比起曾经狭窄的旧房,新房一室一厅,有单独卫生间和厨房,随时可以推儿子出门在小区院子里晒太阳……

这两天,曹成香正在二手市场上采购,“我买不起新的,准备在二手市场给儿子和我各买一张床,还有燃气灶、壁挂锅炉……”曹成香规划着点点滴滴,“以前租房时总觉得自己像个过客,现在不一样了,这扇门一关,就是我和儿子的‘避风港’。”她望着墙上未干的乳胶漆,突然想起粉刷时亲戚说过的话:“成香姐,以后过年咱们可以在这儿给孩子包饺子了,这里宽敞,轮椅也转得开。”

这个曾经在狭窄出租屋里困守多年的家庭,终于在这个夏天,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家”。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50平方米的公租房里,装着的不仅是两张床、一个灶台,更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承诺,一群基层工作者对民生的回应,以及一座城市对困难群体的温柔托举。

--> 2025-06-11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8129.html 1 公租房里的民生温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