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风光。
□本报记者 赵新秋 摄影报道
近日,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故土园景区,一场没有台词的“轮子秋”表演正在上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将百年土族婚俗化作实景剧,七彩袖衫掠过木轮,游客被邀上台扮演“娶亲者”,沉睡的文化突然有了体温。“没想到老祖宗的东西这么‘潮’!”来自西安市的游客孙女士摩挲着绣有自己藏文名字的盘绣钥匙扣,惊叹道。
在“彩虹故乡”互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旅游肌理。青稞酒坊里,千年酿造技艺被赋予“可饮用的非遗”之名,游客踏着酒糟香气体验“踩曲”工序;油嘴湾景区的篝火晚会上,马头琴的悠扬伴奏与新改编的土族歌谣交织,年轻人踏着电子节奏跳起古老的安召舞。这些场景,构成了互助入选“全国县域文旅融合综合竞争力100强”和“发展潜力100强”的生动注脚。
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互助土族故土园以五大核心景点编织出土族文化全景图:彩虹部落土族园内,十八洞沟老油坊、土司府等建筑群展示着土族古韵;纳顿庄园中,青稞酩馏酒博物馆的地下酒窖封存着1300年的酒香;小庄村的农家院落里,四季歌声不断,“七彩袖”诉说着亘古情缘。漫步其间,游客常被身着土族服饰的阿姑们簇拥——哈达飘动,《迎宾曲》悠扬,仿佛穿越时空的回家仪式。
文旅融合的画笔,正在土乡大地勾勒出幸福图景。2025年上半年,157万游客涌入互助,带来7.3亿元收入,其中夜间消费占比高达42%,农特产品销售额同比跃升45%。数据背后,是像卓扎滩村这样的鲜活故事:村民以土地入股建成生态旅游景区,水上浮桥、儿童乐园等项目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66岁的毛永花曾因儿子患病全家困顿,如今土地流转后,她和老伴在景区当保洁员,月收入近3000元。“在家门口挣钱,以前想都不敢想。”她朴实的笑容里映照着希望。
在青绣产业基地,一根丝线串联起传统与未来。40余家工坊通过“绣娘直播+定制订单”完成1.8万件作品,上半年创收170万元。绣针翻飞间,阿姑们将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化作栩栩如生的绣品,指尖经济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
在互助县川水地区,一场视觉盛宴豁然展开——塘川镇、哈拉直沟乡等乡镇的油菜花田,宛如金黄色的织锦铺展于青山绿水之间,与青稞碧浪、蚕豆紫花共同泼洒出高原盛夏的斑斓画卷。
位于威远镇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是青海唯一的“双国家级”农业园区。七月,3.73万公顷土地化身露天课堂:青少年在“七彩农业”研学基地辨识冷凉作物,亲子家庭体验河湟农耕;葱花土鸡在药田间觅食,白牦牛于山坡游牧,构成一幅生生不息的生态农业图景。
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则将乡土元素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游客沿着长廊品尝洋芋津津、锅盔馍馍等河湟美味,乘登山魔毯直抵山顶,在悬崖秋千上拥抱苍穹。夜幕降临,烧烤炊烟与灯光秀点亮山野,灵净小院的蛙鸣虫唱伴人入眠。“在这里能触摸最真实的河湟农耕文化。”游客向芳的感慨,道出了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
黄昏的纳顿庄园,最后一缕阳光掠过青稞酒窖的木桶,绣娘将七彩丝线收入笸箩。园外,油菜花海渐渐隐入暮色,而油嘴湾的篝火刚刚点燃——电音版安昭舞的鼓点中,土族毡帽与汉服广袖共舞,马头琴声穿越七百年时空,与现代音符碰撞出新的回响。
北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则展现出另一重境界。这里森林覆盖率达79%,被誉为青藏高原“动植物王国”。十二盘公路如玉带缠绕山间,浪士当景区的胡勒瀑布从绝壁飞泻,水雾氤氲中偶见身着土族服饰的男女佩剑而立,仿佛时空交错的诗行。高山牧场、药水瀑布、圣母天池……80余处景观在海拔2100米-4308米间次第呈现,年均80万名游客来此追寻“心之所向的诗与远方”。
从非遗“活化石”变身时尚“新地标”,从荒山沟壑化作生态“聚宝盆”,这座高原小城仅用数年便证明:文旅融合的至高境界,是让文化基因重新扎根大地,在古老土地上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烟火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