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贾丽娜)近年来,海东市平安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抓好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和群众文化品牌创建,充分发挥全域旅游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做响文旅品牌,持续推动辖区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平安区通过巩固各乡镇(街道)文化活动站、各村文化活动室(中心)建设成果,不断完善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造文化馆总分馆“1+8+N”体系,实施市级基层文化示范点10个,为辖区内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发音响设备50套、广场舞服装和道具477件、民族舞服装506套、乐器135件。充分利用阵地资源优势,发挥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作用,举办群众性公益演出共计120场次,现场观看演出群众达16.8万人次。持续推进基层文化阵地 “微改造、精优化”,构建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平安区以春、夏、秋、冬四个阶段推进文旅体系列活动,包含文化体育赛事活动、文化旅游特色活动等10余项内容。重点举办“丝路驿梦·诗韵河湟”中秋晚会、“灵蛇欢舞古驿城·共享非遗中国年”2025迎新春系列晚会等节庆类文化活动以及“杏福岭”杏花文化旅游周等“小而精”的文化活动,做到四季有主题,月月有精彩,周周有活动。同时,积极探索文化与生态融合路径,创新开展“四季采风”“文艺进校园”“河湟雅集”“区区共建、区县共建”等丰富多彩的文艺文化活动,通过文化惠民演出、戏曲进乡村等形式,先后举办眉户戏、花儿会、河湟皮影戏、非遗打铁花等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每场活动平均吸引观众约1300余人次,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切实擦亮了民生幸福底色。
截至目前,平安区招募(选派)文化(文艺)专长技术人才40名,分赴全区8个乡镇(街道)、111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开展文化人才专项服务工作。指导、排练、辅导群众文艺节目350余次,排练成品节目达183支,辅导人数达2720余人次。
近年来,平安区通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夏宗寺花儿会”花儿歌手大奖赛,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团”等活动,开展线上线下销售展示,销售额达391.5万元。高度重视文物安全巡查,守好文物安全底线,不断完善“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组织明长城平安段文物保护工作会议及业务培训,累计开展8次文保单位专项检查,共计检查文物保护单位80余处,有效筑牢了文物安全防线。
此外,平安区将文化工作与全区中心工作紧密相连,大力推进文体旅游发展,接续举办“杏福岭”文化旅游周、第八届乡村旅游季等系列活动,重点打造小峡、三合、巴藏沟露营基地,“千年古驿·乐享平安”成功入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三合镇三合村被确定为2025年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平安驿雅苑民宿入选全国乙级旅游民宿,平安文旅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国庆游”收入和人次首次拔得全市头筹。2024年,全年文旅收入达5.6亿元,增长20.85%;旅游接待500余万人次,增长2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