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新秋 祁鑫
三月春风渐暖,晨雾还未散尽,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赵家寺村的田野上,50多名村民围坐在田埂间,目光聚焦在乐都区委党校讲师李頠身后的中央一号文件宣传展板上。
“乡亲们,马铃薯的芽眼就像乡村振兴的脚印,扎得深才能长得实。”李頠弯腰从垄间刨出块茎,泥土簌簌落下。展板后“乐都区‘田间党校’——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宣讲”的横幅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与村民褪色的蓝布衫、沾着草屑的胶鞋构成生动的乡土画卷。
种植大户赵元增在本子上记下“倒茬轮作”和“大农业观”八个字,并在旁边画了颗五角星进行标注。“往年听政策像雾里看花,今天李老师把文件里的‘产业融合’翻译成‘土豆变金豆’,连我家只读过小学的媳妇都能听懂。”赵元增摩挲着笔记的纸张,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
这样的场景,正是乐都区委党校创新打造的“田间党校”日常教学现场,技术串讲也已成常态。乐都区委党校联动乐都区农业农村局组建“红马甲专家团”,通过农闲时讲政策、讲知识,农忙时讲技术、讲方法,将党校课堂向基层延伸。
“马专家请问一下,我家辣椒挂果就蔫叶,不知哪里出了问题,急得我嘴角都起泡了!”现场,村民赵永贵拽住乐都区农业农村局专家马进伟的袖口询问道。马进伟俯身查看赵永贵手机里的照片,并详细询问了病叶的形态后说:“这是典型的炭疽病,大家要记住‘防’比‘治’重要……”马进伟边说边示范配药比例。
“早早把自己的种植经验讲给大家,让农户摆脱过去的老习惯,后期养护的时候才能不发蒙,一起把地种好。”马进伟讲解间,围观群众纷纷举起手机拍摄录像。
“田间地头就是课堂,讲课的老师都是‘土专家’,说的是方言,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全是用得着的‘干货’。”村民们对此次宣讲连连点赞。
同一时间,一段名为《大棚里的红火政策》快板书视频在洪水镇下沈家村微信群里传开。“电商打通新销路,抖音直播绿色货,快递冷链闯世界,乐都彩椒成网红。”村党支部书记沈廷良在缀满果实的彩椒架间穿梭,手机支架上的设备红灯闪烁,将这场特殊的“田间直播”传向云端。
“‘种业振兴’翻译成‘好种出好苗’,‘粮食安全’变成‘饭碗要端牢’,老乡们听着亲切。”沈廷良抹了把额头的汗珠,身后连片的温室大棚在高原碧空下银光闪烁,宛如镶嵌在黄土坡上的珍珠项链。
为打破地域限制,扩大教学覆盖面,乐都区委党校将“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政策化作通俗易懂的方言乡音,采取“村党支部书记+农技专家+党校教师”培训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微课视频,构建“线下实操+线上巩固”立体教学网络,将“田间党校”同步开设“云端课堂”。
在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田间党校”的创新实践正结出累累硕果。村民赵桂香说:“从前只觉得政策在天上飞,现在好政策就长在自家地里。”
从育苗基地到蔬菜大棚,从线上“云课堂”到田间实践点,在乐都区乡村的阡陌间,“红马甲”们仍然在奔走,他们以“田间党校”为纽带,把党的创新理论播撒进湿润的泥土,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科技兴农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着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