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丽娜
近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高寨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成功化解一起赡养纠纷,让八旬患病老人重获子女关爱,用实际行动守护了家庭和谐与社会温暖。
事情源于一个特殊的家庭。王某家共有兄弟6人,其83岁的母亲因患有老年痴呆症,生活无法自理。自2007年起,母亲一直由王某照料生活起居,其余5兄弟却长期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多年来,王某独自承担着照顾母亲的重担,不仅要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还要应对老人因病情带来的各种突发状况。“母亲的生活起居一直都是我一个人单方面付出,其他兄弟一直在逃避责任,不仅没有物质上的帮助,连一句关心的话都没有。”谈及这些年的艰辛,王某不禁红了眼眶。
随着时间推移,王某与其余兄弟间因赡养问题分歧不断加剧,家庭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多次发生激烈争吵,这让王某心力交瘁。最终,王某向高寨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寻求帮助,希望其他兄弟也能够共同承担起赡养责任。
接到调解诉求后,高寨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召集村干部及王某兄弟6人到中心开展调解工作。调解现场气氛凝重,6兄弟各执一词、情绪激动。大哥眉头紧锁,反复强调自己家庭收入微薄,还要供养子女读书,实在无力支付赡养费用;老三王某则满脸怨气,不断指责其他兄弟逃避责任,认为自己不应单方面付出;其余两兄弟因过往家庭琐事产生的矛盾,至今心存芥蒂,不愿主动迈出和解第一步。面对剑拔弩张的局面,调解人员耐心倾听每个人的诉求与委屈,逐一记录分歧点,为化解矛盾收集详实信息。
调解过程中,调解人员采取“情法结合”的方式逐步打开局面。首先,从法律层面入手,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款,向王某兄弟6人细致解读关于赡养义务的明确规定,并通过播放法院审理的赡养纠纷典型案例视频,严肃告知拒不履行赡养义务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赡养父母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随后,调解人员转换角度,以亲情为切入点,播放了一段提前录制的老人年轻时照顾孩子们的老照片合集,引导兄弟6人回忆母亲含辛茹苦抚养他们长大的点点滴滴,温情的画面和话语逐渐软化了兄弟几人的心房,不少人开始低头擦拭眼角的泪水,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赡养方案,经过多轮协商与调整,调解人员最终提出“轮流照料+经济补贴”的方案:兄弟6人按月轮流将母亲接到家中悉心照料,生活条件较好的兄弟每月额外提供800元的赡养补贴,确保老人的医疗、生活开支得到保障。同时,为保障方案顺利实施,调解人员还协调村干部定期回访,监督赡养协议执行情况,并建立家庭微信群,让兄弟6人可以随时交流老人的情况。
在调解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王某6兄弟终于放下成见,在村干部和调解人员的见证下,郑重签订赡养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