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下一篇

八名养路工守护“云端天路”

□本报记者 吴雨 摄影报道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海拔3000余米的达坂山腹地,有一条37公里的“天路”——国道341胶海线党员示范路。它宛如一条黑色蟒蛇,蜿蜒盘旋于峭壁深谷之间,一边是绝美的自然风光,一边是热闹的人间烟火。它不仅是承载乡村振兴希望的交通要道,更是让无数游客惊叹不已的“云端画廊”。

然而,这里海拔高、路况险,能成为群众心中的“平安路”“暖心路”,全靠海东公路总段互助公路段泽林工区8名养路工日夜坚守。

晨曦中的身影:责任在脚下延伸

当第一缕朝阳染红北龙山巅,泽林工区的8名养路工已踏上国道341胶海线。

他们身着橘红色的制服,在葱郁山林与灰黑路面的映衬下,宛如跳动的火焰。手中的铁锹与扫帚,是他们守护道路的“画笔”,37公里的党员示范路,则是他们精心描绘的“画布”。

这条横卧于北龙山脉的公路,日均要承载5000辆车流的通行。日常养护的琐碎、观景台与停车港湾的清洁维护、路边设施的检查修复……每一项工作,他们都做得细致入微。

这支平均党龄14年的队伍,在清塌方、除冰雪等急难险重任务中,自发成立党员突击队。春季,融雪形成的涎流冰像利刃般割裂路面,他们清晨便集结,拿着工具刨冰撒盐,争分夺秒地抢在早高峰前打通道路;夏季,暴雨裹挟着泥石流倾泻而下,他们不顾塌方风险,昼夜鏖战;冬季,寒风卷着暴雪肆虐,推雪车开路,人工补位,除雪铲磨坏了一把又一把,双手磨出厚厚的老茧,可他们没有一人抱怨。手中工具每一次的挥动,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双手托举起万家出行的平安。

创新与温情:守护天路的秘诀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条“云端天路”,泽林工区创新推出了“五色管理法”。红色标注临崖路段,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安全;黄色警示长下坡,让司机提前做好准备;蓝色标记易积雪点,方便冬季除雪作业;绿色对应旅游旺季保障,确保游客有良好的出行体验;白色记录日常巡查,不放过任何一个隐患。

2024年旅游旺季,8名养路工日均公路保洁里程相当于徒步检查1.5个珠峰高度,他们用脚步丈量出道路的整洁与安全。他们深知,这条路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展示互助形象的重要窗口。

但比技术更能打动人心的,是他们镌刻在风雪里的温度。被困车辆旁,总有他们毫不犹豫伸出的援手;观景台的木栈道上,藏着他们反复擦拭留下的指纹;寒风中,他们的身影成为最温暖的“路标”。

据泽林工区工区长许小文回忆,2020年国检期间,一辆轿车不慎坠入深沟,车内4人重伤,其中2名孩童锁骨与腿骨骨折。“我们发现后,顾不上自身疲惫,轮流背着伤者紧急转移。从事故现场转移到互助县中医院,不巧遇上中医院停电,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奔向互助县人民医院,直至伤者得到妥善救治。”许小文说,次日,得知伤者转往西宁接受手术,大家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

这样惊心动魄的救援,在泽林工区并不鲜见。2023年雨季,许小文带领队员在辖养路段巡查时,暴雨引发的泥石流突然暴发。一名外地司机不听劝阻强行通过,瞬间被泥石流裹挟,车辆被从上行道冲至下行道,车窗几乎被泥浆淹没。危急时刻,工区养路工们拿起铁锹,在齐膝深的泥浆中连续奋战三小时,终于将被困人员救出。劫后余生的司机红着眼眶哽咽致谢:“早该听你们的劝,要不是你们,后果真不敢想!”

这些藏在塌方救援、生死时速里的温情故事,让“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誓言,化作了一个个用双手托起生命的坚实瞬间。

荣誉与初心:砥砺前行的动力

泽林工区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多次被评为省级“先进集体”,收获了多项荣誉称号。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工区的成员们没有丝毫骄傲自满。他们心里清楚,保障道路安全畅通,是他们永恒的使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37公里,在地图上不过是短短的一段弧线,却是泽林工区8名养路工用脚步丈量初心的长征路。

在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聚光灯的照耀,只有铁锹铲雪的嚓嚓声、防撞墩旁的检修叮咚声。他们的工作服上,永远有洗不掉的融雪剂留下的白色痕迹;安全帽上,留着飞石砸出的划痕。但这些印记,恰似授勋的勋章,见证着养路工“人在路上,路在心上”的永恒誓言,让这条党员示范路在四季更迭中,始终闪耀着为人民服务的光芒。

当暮色浸染北龙群峰,橘色的身影仍在道路间穿梭。他们以铁锹为笔,以汗水为墨,在这条盘山公路上续写着新时代的“公路故事”。他们的故事,被刻进山崖的防撞墩,融进观景台的木栈道,写在游客安全抵达的笑颜里……

--> 2025-04-24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6150.html 1 八名养路工守护“云端天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