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贾丽娜)近年来,海东市平安区坚持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导向,把文化振兴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助推精神文明建设。
为深挖文化根脉,平安区精研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运用“非遗+文创”模式,深度挖掘本地非遗资源,将传统手工艺、地方戏曲等元素融入其中,使产品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契合市场需求,赋予文创产品深厚文化底蕴。截至目前,已推出帽子、围巾、挂饰、手工艺品等60余种文创产品。借助“非遗购物节”、各类大赛及展会等平台展示并销售产品,有效提升企业效益与产业创新活力。2024年,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展示,销售额达391.5万元。
平安区推行以“菜单式”文化供给模式,引导辖区各乡镇(街道)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农民运动会、传统社火展演等,不仅拓宽了文化供给渠道,也为全区“五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通过举办少儿类、非遗类、综合类迎新春文艺演出,借助平安融媒抖音、快手、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步直播,线上点击量达7.3万次,收获点赞17.44万次。线上推出 “非遗贺新春——我的家乡年” 非遗视频展播,线下开展火芽节、黄河灯会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有效扩大了活动影响力。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开展AI幻影机拍照、孙悟空巡街、敲钟祈福,以及民俗社火、非遗打铁花、纳福迎祥送社火、河湟雅韵贺新春、火芽节等文化惠民演出51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在此基础上,平安区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总分馆制”全域覆盖,构建起“区文化馆 、乡镇(街道)文化分馆 、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三级网络体系,统筹开展文化活动、文艺创作、送戏下乡等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文艺演出77场次,吸引观众约2.3万人次。充分运用中央支持地方文化建设资金,为全区111个行政村投入62.16万元,用于各村文化体育活动经费支出,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文化的活力。
此外,平安区定期组织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业务培训,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围绕文化活动策划、艺术创作、新媒体应用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题授课。鼓励文化工作者参与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以此拓宽视野,增强业务能力,打造高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期间,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达300人次。广泛动员社会文化爱好者投身群众文化工作,在实施的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 “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中,平均每年招募35人。通过开展惠民演出、“文化四下乡”、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等志愿服务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持续完善文旅文创人才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并严格落实人才待遇保障,以优厚的政策条件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文旅文创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汇聚,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