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袁根善诊所里的民族团结情

□本报记者 周晓华 通讯员 陈芳琪 摄影报道

在109国道蜿蜒而过的海东市乐都区高店镇大峡村,一座四层淡黄色小楼静静矗立,这里便是袁根善个体诊所。诊所建筑外观虽不显眼,却以质朴的姿态承载着跨越民族界限的大爱。

自诊所成立以来,袁根善大夫便以仁心为舟、妙术为桨,在救死扶伤的航程中,架起各民族同胞心手相连的桥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注脚。

诊所一楼的问诊区和药房,是患者与袁根善接触的第一站。踏入这里,便能感受到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

在问诊区,袁根善始终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详细询问患者病情,认真进行身体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诊断的细节。药房内,药师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药品调配和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诊所二楼至四楼为病房区域,病房环境整洁、设施齐全,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治疗和康复条件。

袁根善的精湛医术在十里八乡早已声名远扬,诊所的各个角落挂满了患者赠送的锦旗,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其中,一面用藏语书写的锦旗格外引人注目,文字内容传递着患者对袁根善深深的感激与敬意。锦旗上“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几个烫金大字,是对袁根善最真挚的褒奖,也彰显着不同民族之间深厚的情谊。

来自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的藏族姑娘杨毛加的求医经历,堪称这段民族团结佳话中最动人的篇章。

记者了解到,初到诊所时,被病痛折磨得身形消瘦的杨毛加,眼神中满是怯意与不安。语言的壁垒如同横亘在医患之间的高山,让问诊举步维艰。袁根善并未因此退缩,他特意找来藏汉双语手册,一边用生疏的藏语词汇耐心询问,一边配合丰富的肢体语言,终于拼凑出杨毛加复杂的病情。

深夜的办公室里,台灯下袁根善反复研读医学典籍,结合杨毛加的体质与症状,袁根善精心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每一个用药剂量、每一项理疗安排,都凝聚着他对生命的尊重。

治疗期间,袁根善查房时,总会用刚学会的藏语问候,简单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渐渐驱散杨毛加眼中的阴霾。护士们自发组建“语言学习小组”,利用休息时间学习藏语日常用语,只为能更顺畅地与杨毛加交流。

当杨毛加因思念家中的小儿子而落泪时,医护人员还会为她送来热奶茶,用温柔的话语耐心开解,让异乡的病房化作温暖的港湾。在这般精心照料下,杨毛加苍白的脸颊逐渐泛起红晕,原本羸弱的身体也一天天好了起来。

康复出院那日,杨毛加手捧锦旗,泪水在眼眶中打转。锦旗上,工整的汉字诉说着跨越地域、民族的深厚情谊。这份珍贵的礼物,不仅是个人重生的纪念,更成为民族团结在医疗领域最生动的诠释,激励着诊所全体医护人员在守护各族群众健康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袁根善个体诊所促进民族团结的故事,还远不止于此。

多年来,诊所始终秉持着“医者仁心无界”的理念,为周边地区各民族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无论是汉族、藏族、回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患者,在这里都能感受到平等、尊重和关爱。诊所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通过举办健康讲座、义诊等形式,向各民族群众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增强大家的健康意识。

袁根善常对年轻医护人员说:“医学是跨越民族的通用语言,而尊重与关爱则是治愈心灵的良药。”在他的言传身教下,诊所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日常培训,从饮食禁忌到文化习俗,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医护人员增进民族理解的钥匙。

袁根善个体诊所既是守护健康的堡垒,更是民族团结的驿站,以医术为纽带,以关爱为桥梁,将不同民族的心紧紧相连。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份善意的传递、每一次生命的守护,都在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让和谐共生的芬芳,在广袤大地上恒久飘散,结出累累硕果。

--> 2025-04-24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6158.html 1 袁根善诊所里的民族团结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