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狗肉上不了台盘

——河湟方言俗语中的典故

□刘玮

河湟方言俗语是河湟方言的精华所在,文字凝练、底蕴深厚、意味深长,以通俗易懂的方言口语承载着河湟谷地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民风民俗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反思,是一代代河湟人祖辈相传的口头文学和智慧结晶。

河湟谷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受藏族、回族、土族等兄弟民族的影响,世居河湟的汉族人也没有吃狗肉的传统,因此一直流传着“狗肉上不了台盘”的俗语,意思是狗肉不能作为一道正菜出现在宴席上,借喻某个人难以担当大任。在我国其他地方也有“狗肉上不了席面”“狗肉上不了正席”等俗语,虽然言语中满含对狗肉的贬低,但吃狗肉的饮食习惯却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

我国上古时期的先民们就已开始吃狗肉。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就发现过不少狗骨,说明那时的人们既养狗也吃狗。《礼记·少仪》中将“六畜”之一的狗分为三类:“一曰守犬,守御田宅舍也;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也;三曰食犬,充庖厨庶馐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解释说:“田犬,长喙善猎;吠犬,短喙善守;食犬,体肥供馔。”商周时狗肉是宫廷祭祀和宴饮时的珍馐美馔。《礼记·曲礼下》中提到的“羹献”,指的就是用狗肉来祭祀天地、宗庙。烤制的用狗网油包裹着的狗肝——肝膋,也被列为周代“八珍”之一。

随着周代王权的衰落,《礼记·王制》中提出的“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的礼法也随之瓦解。两汉时期民间吃狗肉成风,据说与汉高祖刘邦年轻时嗜食狗肉有关。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早年就以屠狗为生。他的家乡徐州沛县至今仍以名产鼋汁狗肉而闻名。这流传千年的鼋汁狗肉,据说是当年樊哙杀了一只河里的大鼋,与狗肉一起烹煮而成。据文献记载,西汉时商贩公开出售白切狗肉,供各阶层百姓任意选购。西汉辞赋家枚乘在他的赋作《七发》中,认为用肥狗肉制成的羹汤——“肥狗之和”是“天下之至美也”。秦汉时期吃狗肉的人太多,以至于“狗屠”成了一项专门职业。除了舞阳侯樊哙,著名者还有刺客聂政、燕人高渐离等,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屠狗之人更有如恒河沙数了。汉代的人们活着时狗肉吃不过瘾,死后还想吃狗肉,于是就在坟墓内陪葬众多陶狗,以满足墓主人的口腹之欲。在河南博物院,就陈列着这样一只1977年出土于周口市项城县老城区的绿釉陶立狗。

魏晋南北朝以后,狗肉的地位一落千丈。一来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他们认为狗是忠诚的狩猎工具,而且能守护主人,所以忌食狗肉。二来也与佛教的传播和兴盛有关。佛教将狗肉列为“五荤三厌”之一,认为是不洁之物,不可食用,于是笃信佛教的南梁朝廷曾公开宣布禁食狗肉。再者这一时期牛、猪、羊等家畜的养殖也逐渐形成规模,正如李白《将进酒》中所说“烹羊宰牛且为乐”。猪、羊这些家畜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宠,而狗却从原来的“食物”变成了人们的“宠物”,唐代的宫廷贵妇们开始流行养狗。总之狗肉开始淡出人们的餐桌,但吃狗肉的习惯却并未消失。当时许多北方人因战乱而被迫南迁,他们把吃狗肉的习俗也带到了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吃狗肉成风,如大名鼎鼎的湛江白切狗。

到了北宋崇宁年间,属狗的宋徽宗赵佶忌讳民间杀狗吃肉,便下令禁止。就连遍尝四方美食的老餮苏东坡也对狗肉不屑一顾。明代的人们想必是热衷于吃狗肉的,所以施耐庵在《水浒传》“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一回中才写了鲁智深手撕狗肉蘸着蒜泥吃的情节。李时珍甚至在《本草纲目》中列出了吃狗肉的十大好处:“益气、宜肾、补胃、健腰、暖膝、轻身、壮气力、安五脏、补血脉、治五劳七伤。”相传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初,曾被一条黄狗搭救过性命,因此他为报恩而不准杀狗吃肉。但史籍中并无相关记载,想来是稗官野史而已。

在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古代,狗肉确实不失为一种优质蛋白质来源,但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吃狗肉可能会导致细菌、寄生虫感染,确实不应该再端上人们的“台盘”。

--> 2025-04-24 ——河湟方言俗语中的典故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6164.html 1 狗肉上不了台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