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志臻 摄影报道
他用30余载的时光,将江南的细腻与高原的粗犷融为一体,在钢筋水泥间浇筑梦想,在尘土飞扬中铸就辉煌。他,就是青海凯翔建设公司第一项目部施工班组长唐红旗。
春日的高原,寒风仍裹挟着沙砾。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藏族乡2025年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工地上,唐红旗头戴安全帽,正蹲在地基旁,用卷尺反复丈量钢筋间距。
“这里是藏族同胞的新家,容不得半点误差!”唐红旗沙哑的嗓音混着搅拌机的轰鸣声,目光却如鹰隼般锐利。
远处,数十栋新居已初见轮廓,红墙白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唐红旗身后蜿蜒的施工道路、林立的塔吊共同勾勒出一幅火热的建设图景。
从江南初到青海时,唐红旗未曾想到,这片土地会成为他奋斗半生的战场。30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海东的山川河谷:官亭南环二路的沥青路面上,留着他拄拐协调施工的印记;民和县城的高楼间,藏着他攻克技术难题的智慧。
“刚来海东时,路多是土路,桥梁也少,现在高速四通八达,高楼一座接一座。”摩挲着安全帽上的裂痕,唐红旗感慨道:“我们建的不仅是房子和路,更是老百姓的希望。”
在施工现场,唐红旗就像一台精准的机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工地上,他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测进度、验质量、查安全,唐红旗的身影穿梭在各个角落。混凝土标号是否达标,围挡搭架是否稳固,塔吊作业是否规范,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唐红旗的眼睛。他常说:“建筑工程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小疏忽就可能酿成大事故。”在唐红旗的严格管理下,工地上的每一道工序都严谨有序,每一个施工节点都精准推进。
喇家遗址整体搬迁工程,是唐红旗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挑战。传统夯土墙存在强度不足、使用寿命短、外观粗糙等问题,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同时,确保工程质量?
唐红旗带领班组日夜钻研,反复进行现场模拟实验。他们尝试了十几种材料配比,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找到了最佳方案。当第一面新型夯土墙矗立起来时,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项创新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官亭南环二路建设项目中,唐红旗遭遇了更大的困境。工程施工期间,征地拆迁、地质灾害等问题接踵而至。而此时,他的腰椎因长期劳累损伤严重,疼痛难忍。
但唐红旗没有退缩,而是拄着拐杖坚守在一线。白天,他在工地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夜晚,他在办公室研究图纸,制订解决方案。
在唐红旗的努力下,一个个难题被攻克,工程顺利推进,最终提前完成竣工验收。
唐红旗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他不仅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还积极带动身边的人。
为了取得二级建造师职称,唐红旗常常白天忙工作,晚上学习到深夜,在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他成为了青海省首批获得二级建造师职称的人员之一。
在唐红旗的影响下,项目部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理论知识,交流实践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先后有3人拿到了中级工职称,16人拿到了初级工职称。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在工程管理上,唐红旗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建立了与建设方、监理方的三方共同监管机制,及时沟通解决问题;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注重维护员工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在唐红旗的带领下,项目部承建的项目做到了无返工、无安全事故、无拖欠工资,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
工作之余,唐红旗始终心怀大爱,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主动为在外打工的困难农民工捐款,为执勤点捐赠物资;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时,他所在的工地就在震区,得到消息的他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带领机械和人员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30年的坚守,唐红旗早已将自己融入了这片高原。他带领的班组成为了公司的中流砥柱,他参与建设的工程成为了城市的地标。唐红旗个人也先后获得青海高原“工人先锋号”“青海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但在他看来,最珍贵的不是这些荣誉,而是看到自己参与建设的项目顺利完工,看到城市因他们的努力而变得更加美好。
如今,杏儿乡的新居正沐浴在朝阳中,唐红旗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奔忙。安全帽上的那抹红,恰似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在高原的蓝天下猎猎作响,诉说着一个建筑工匠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在筑梦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