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卫正芳 摄影报道
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各科室里人来人往,一位穿着白大褂的身影脚步匆匆,看起来是医院里再普通不过的一员。可当他踏入诊室,举手投足间皆是笃定,他将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拆解分析,细致地讲给患者听;面对疑难病症,他抽丝剥茧,锁定病灶,凭借精湛医术力挽狂澜。
无论是在外科手术台上与刀锋斡旋,还是在精神科敏锐地深入患者的内心世界,他内心总是笃定地认为:“医学的本质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是无数病人成就了一个好医生”。他就是获评“2024年青海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党兴宏。
从医36年以来,党兴宏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医学事业,从一个年轻的外科医师逐渐成长为急诊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学科带头人、副院长。一路走来,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用专业实力说话,一直是党兴宏信奉的工作格言。
“医生这个职业,必须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奋战在医疗战线36年的医务工作者,党兴宏始终坚守自己的医者初心,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医学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不倦,勇攀高峰,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赖。
2016年,党兴宏有了另一个身份:海东市精神卫生项目办主任,与在手术台上苦战不同,这个新身份要求党兴宏以更加专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无尽的耐心,为那些在精神困境中挣扎的人们点亮希望。
“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党兴宏介绍,起初接手这项工作时,全市在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医疗救治方面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医疗资源在城乡间的不均衡分布、基层医疗机构在精神卫生服务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专业医护人员不足、设备设施落后等,这些难题成了他工作路上的一只只“拦路虎”。
为克服这些难题,自2023年以来,党兴宏和团队多次深入各县区、乡镇一线,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针对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现状制定了海东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规章制度,开拓创新精神类患者康复医疗一体化诊疗新模式,组织建立海东市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与海东市医疗保障局反复沟通汇报,制定了《海东市基本医疗保险精神类疾病住院按床日付费实施方案》《落实精神类疾病住院按床日付费政策的患者救助方案》,累计让271名患者享受了政策措施,住院患者出院后均不同程度地享受该政策,累计减免47.5万元,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支持与好评。
在医院里,党兴宏对于医师和学生的培养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从如何做人、如何做医生、如何做具有科研能力的学者着手,有的放矢进行教导。36年来,他把自己的一些灵感、科研思路和宝贵资料无私地传授给他们,与之共享自己几十年来的临床经验。
“我刚入院工作时,党院长就是医院急诊科和大外科的主任,这些年来,无论在业务能力还是服务理念,党院长都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总是高标准要求自己和我们,让我们认识到规矩意识、职业道德,既是成长成才的根本前提,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遵循。”海东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钟杰说。
除了临床工作,身为副院长的党兴宏还肩负着医院的行政事务。从医院科室的规划布局到医护人员的培训安排,再到各种文件的审批处理,每一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最好。他常常忙得连轴转,结束了病房的工作,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办公室,处理堆积如山的文件。尽管如此,他从未有过丝毫抱怨,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每一项工作中。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患者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正是每一位患者的信任和坚持,让我的工作充满了意义。”党兴宏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在医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和患者提供全面、细致、温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