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永兰
“老李家的拖拉机占了我家地界”“灌溉渠堵了,影响半村人浇水”……近日,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藏族乡以“党建+”模式为抓手,整合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司法所、派出所、村“两委”及党员、乡贤力量,构建“乡党委—村党支部—党员户”三级联动网格化服务体系,组建12支“田间调解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政策宣传等巡回服务,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作用发挥在田间地头,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这块地明明是我的,硬要说是他家的”“你家的污水排到了我家的墙角……”随着乡村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邻里间因宅基地边界、土地使用、生活琐事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这些纠纷看似细小琐碎,但若处理不当,极易激化升级,影响邻里关系和乡村和谐。
针对邻里纠纷化解难题,查甫乡将综治中心“流动办公桌”搬到村道小巷,组织司法所干部人员、村两委干部、乡贤等组成“流动服务队”,实现调解协议当场签订。通过整合多方力量,构建起乡村两级调解网络,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以前为了地界的事,我们两家人能吵上半个月,现在乡里的党员干部直接到地头来调解,一碗茶的功夫就解决了。”查甫乡药水泉村村民赵德云站在刚划清界限的田埂上感慨道。
“过去群众遇事要跑乡政府,现在我们在地头就能现场办公,群众少跑腿,问题不过夜。”查甫乡副乡长、司法所所长拉毛措边说边展示网格员随身携带的“调解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土地纠纷、灌溉用水、农机租赁等20余条群众诉求。
近年来,查甫乡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田间地头”“村道小巷”“群众家中”为主阵地,推动综治中心力量下沉、服务前移,推动党员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探索出一条具有乡土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村民何双花与丈夫李成家因家庭琐事频发冲突,矛盾逐步升级至肢体冲突,影响家庭及邻里安宁。接访下访中,查甫乡调解人员以“拉家常”的方式耐心听诉求、细心查实情、公心断是非,以情为线,疏导心结,引导何某换位思考,同时普及《妇女权益保障法》,强调其有权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用“乡土话”释法明理,让调解工作既有法度又充满温情。
查甫乡党委副书记、统战政法委员雷永芳告诉记者,到群众家中调解矛盾纠纷好处多,首先体现尊重和重视,能增强他们对调解工作的信任度和配合度,其次能够营造熟悉舒适的氛围,当事人在自己家中会感到更自在,能更放松地表达想法和感受,同时也减轻了当事人的不便,减少了阻碍调解的因素,在熟悉的环境中,当事人更容易接受调解意见,也便于我们在调解后进行回访和跟进,巩固调解成果。
为提升调解实效,查甫乡建立分级调解机制,对简易纠纷实行“即接即办”,由“田间调解队”现场调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对复杂问题启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乡贤”模式,由司法所组织人员进行现场调解;对历史遗留难题实行“党政领导包案”,整合力量集中攻坚。
通过综治中心的“三次搬迁”,查甫乡实现了治理方式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的转变;矛盾纠纷从“事后调解”向“源头治理”的转变;干群关系从“单向管理”向“双向互动”的转变。
查甫乡党委书记辛文敏表示,将继续深化“党建+田间治理”模式,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搬到田间地头、搬到村道小巷、搬到群众家中,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让党旗在田间地头高高飘扬,为乡村振兴筑牢和谐稳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