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璐
在海东市广袤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位“车轮上的守护者”——他曾是穿梭街巷的骑手,用脚步丈量城市温度;如今作为配送主管,他以责任铸就团队光芒。他就是青海创米商贸有限公司配送主管兼工会主席李林林。
多年来,他在配送事业中书写着从“逐光者”到“引路人”的温暖篇章。
2018年,创业失败的李林林在工会“春风行动”的支持下成为外卖骑手,就此与配送行业结下不解之缘。
初入岗位,李林林以“风雨无阻”的韧劲扎根一线:暴雨天蹚过积水送完最后一单,全身湿透仍笑称“订单不等人”;寒冬凌晨穿梭街巷,用热乎的早餐敲开客户家门。
凭借这份认真,李林林从普通骑手晋升为配送部队长,用两年时间摸索出“分区熟路、提前预判”的高效配送法,带领小队将准时率提升至100%,成为区域标杆。
这段骑手经历,不仅淬炼了李林林的执行力,更让他深切体会一线人员的艰辛,为日后管理埋下“共情”的种子。
2020年7月,李林林调任平安区配送主管,首战便是“硬仗”:前代理负责人遗留的职工保险理赔难题已拖延数月,员工士气低落。他日夜奔走于公司与保险公司之间,整理百余份材料、拨打近千通电话,仅用一个月便为职工追回3万余元理赔款。外卖员杨阳感慨:“当李主管把理赔单交到我手中时,我真切感受到了‘娘家人’的温暖。”一面“心系职工、尽职尽责”的锦旗,也成为李林林管理生涯的首个注脚。
同年疫情突袭,城市停摆,滞留游客与志愿者陷入“物资孤岛”。李林林主动请缨,从站点调派8名骑手组成“逆行小队”,日均配送95单、骑行150公里。他们的电动车成为流动的“补给线”,从早餐包子到生活物资,用车轮织就城市保障网。这段经历被平安区总工会、海东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网友称他们为“疫情中的星光骑士”。
作为工会主席,李林林将温暖融入日常:逢年过节走访20户困难职工,送去2万余元慰问金;冬日为骑手煮羊肉汤、包饺子,夏日备齐防暑药品;员工遇突发困境时,他自掏腰包垫付医疗费,被亲切称为“李大哥”。
在李林林的推动下,公司建立“骑手关怀基金”,开展骑行安全培训、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累计解决130余人就业。他常说:“骑手不只是同事,更是并肩作战的家人。”
成为青海省劳模后,李林林的肩上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常说:“劳模不是个人的光环,是要带着大伙一起往前奔。”每天晨会,李林林都会提前半小时到岗,在小黑板上写下前日的配送亮点与改进点:“昨天老张在暴雨天帮客户捡回了掉落的药盒,这就是咱们的服务温度”“三号片区午间订单集中,明天开始实行双人搭档制”。
当被问及劳模的“光”是什么,李林林望向远处闪烁的万家灯火,缓缓说道:“以前当骑手,觉得把餐准时送到就是光;现在当主管,才明白让每个兄弟都能体面工作、有奔头,才是更大的光。”
李林林记得女儿作业本上那句“爸爸是英雄”,如今他更想成为一面镜子,让骑手们从他身上看见: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凌晨五点,当第一缕晨光尚未刺破天际,李林林已站在站点门口迎接早班骑手。他挨个检查电动车的刹车与灯光,往每个人的保温箱里塞了片暖宝宝:“今天有霜冻,路过平安路那个斜坡记得减速。”看着骑手们披着星光出发,他打开笔记本,记下新一天的计划:与保险公司协商骑手意外险升级方案、实地考察河湟新区新开通的配送路线、筹备下一个“骑手技能比武大赛”……
因工作繁忙,李林林鲜少陪伴家人,却把对小家的爱化作对团队的担当。非党员身份的他,始终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钻研业务时挑灯夜读,解决问题时冲锋在前,用行动印证:“逐光者,必先成为光的一部分。”
从骑手到主管,李林林的电动车轮始终朝着“温暖”的方向转动。他用五年时间,从单枪匹马的“送货人”成长为引领百人团队的“引路人”,让配送事业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成为传递希望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