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陈存来的“供港菜篮子”耕耘记

□本报记者 张璐 郝志臻

五月的阳光洒在河湟大地上,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哈家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陈存来正蹲在田垄间,仔细查看4.67公顷地的西兰花苗长势,粗糙的手掌抚过油绿的叶片,指尖沾着新翻的泥土。

蹲在田埂上擦汗时,陈存来的目光越过连片的西兰花田,落在远处起伏的山梁上。他记得2018年以前,自家地全种着娃娃菜和甘蓝,“那时候自产自销,拉到西宁菜市场卖,行情好时一亩能挣万把块,但全靠老天爷赏饭吃。”

202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存来听说青海的高原夏菜能通过冷链物流直供香港,“人家说香港人讲究‘鲜、绿、安全’,咱这海拔2200米的地,种出的菜病虫害少,正合他们心意。”

转型的第一年充满挑战。陈存来咬咬牙流转了20公顷土地,试着种了苦菊、罗马生菜、茴香头等供港品种。“苗子从互助土族自治县拉来,运费贵不说,成活率还低。”陈存来卷起裤腿,膝盖上还留着去年铺膜时摔的疤,“香港那边要求严,菜叶上不能有虫眼,农药残留得低于0.01毫克/千克。”为了达标,陈存来专门买了土壤检测仪,每周测pH值和有机质含量,浇水改用滴灌,除草全靠人工。

“供港菜讲究‘错峰上市’,高原夏菜的黄金期就在6月到10月。”陈存来掏出手机,翻出备忘录里的种植日历:4月下旬育西兰花苗,5月中旬种甘蓝,6月中旬头茬苦菊上市,8月栽第二批,10月中旬收尾。“去年‘五一’前就种完了,今年气温低,推迟了十来天,预计5月15日前能全部下地。”

说话间,一辆满载甘蓝苗的三轮车停在田边。村民哈玉梅摘下手套,从车上搬下一箱苗子,“陈师傅待我们好,一天100块工钱,还管午饭。”她掀开蓝色遮阳帽,露出被晒得黝黑的额头。

“我家3亩地流转给陈师傅,每亩每年几百块租金,自己再打工,一年能挣两万多块钱。”田垄间,65岁的王大爷正用筐子搬运苗子,筐底垫着湿毛巾,“这苗子娇贵,得保持根部湿润,从云南运过来得20个小时呢。”

“香港市民早上吃的菜,可能昨天还在咱地里长着。”陈存来说起冷链物流,眼里闪着光。去年7月,他的第一批1.5万公斤苦菊通过冷链车运往深圳,再经香港文锦渡口岸通关。“全程恒温1℃至4℃,48小时内必须到货。”陈存来摸出一张皱巴巴的销售单,“去年总共卖了30万元左右呢。”

对比从前种玉米、洋芋的收入,陈存来算了笔账:“玉米每亩挣800元,饲料玉米才500元,现在种供港蔬菜,每亩产值能到5000元。”今年他又多了个新计划——13.33公顷玉米套种黄豆,“玉米秆能当饲料,黄豆可以当作化肥,地里的收益能再翻一番。”

暮色渐浓时,陈存来站在田埂上给妻子打电话。“今晚把育苗棚的温控仪再调低点,明早该给甘蓝苗通风了。”风吹过连片的地膜,发出沙沙的轻响,远处村落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陈存来蹲下身,用手指碾碎一株刚冒头的野草,“等这批甘蓝种完,我想带几个村民去云南看看育苗基地,咱自己学会育苗,成本能再降三成。”

说起未来,这个皮肤黝黑的西北汉子眼里泛着光:“我想成立个合作社,带着乡亲们一起种供港菜。现在香港市场认高原菜,只要把品质做上去,销路不愁。”

“再过两个月,这些西兰花就该装车了,到时候你再来,看它们咋‘坐’上冷链车,去香港的餐桌上‘站岗’。”陈存来对记者说。

返程时,车灯照亮蜿蜒的村道,陈存来的三轮车还停在地头,后斗里的育苗盘上盖着保温被,像盖着一床绿色的梦。这片海拔2000米左右的土地,正孕育着关于“菜篮子”的新希望,而像陈存来这样的菜农,正用双手把高原的绿意,编织成跨越山海的鲜美故事。

--> 2025-05-14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6940.html 1 陈存来的“供港菜篮子”耕耘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