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雨
“花一辈子积蓄搬到城市里,想着给孩子买个学区房,没想到住得提心吊胆。”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明珠社区东润国际名苑3号楼地下室门口,因为孩子上学,从东沟乡搬迁来的业主包先昌望着地下室天花板上流下的水流直叹气。
这个2023年才陆续入住的新小区,因开发商资金链断裂、政府接盘完工等复杂背景,让住在这里的近900户居民,经历了从期待到失望、再到感恩的心路历程。
作为政府主导建设的学区房,东润国际名苑毗邻树人高级中学高中部、互助县第二中学、彩虹学校分校及一所在建幼儿园,吸引了大量乡村家庭搬迁购房。
“想着孩子能从村里转到县城读书,咬咬牙借了20万元首付。”包先昌指着单元门斑驳的墙面,“谁知道交房不到两年,地下室夏天是‘水帘洞’,冬天变成‘冰雕世界’,楼道里堆满建筑垃圾,电梯三天两头罢工。”
和包先昌一样焦虑的还有6号楼的业主李女士。翻开李女士的手机相册,记者看到照片里地下室管道接口处挂满冰柱,地面冰层也非常厚,“哎!花了60万元买了个‘闹心房’,这是我半辈子的积蓄。”
2025年1月,青海红德物业有限公司东润国际名苑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春青带着团队入驻时,小区正被业主的抱怨声笼罩。“入驻前,我们没接到任何资料交接,原物业走得很突然,连管网图纸都没留下。”李春青回忆首次巡查时的情景告诉记者,当时,3号楼地下室管道接口处橡胶密封圈全部老化开裂,冷凝水顺着管壁形成“水帘”,墙根霉斑蔓延至天花板。此外,18栋电梯井因渗水导致按键失灵,轿厢里贴着七八个业主手写的“报修条”。
更棘手的是业主的信任危机。“这些问题不是你们能解决的,不然开发商早解决了!”有的业主曾拿着购房合同到物业办公室拍着桌子对李春青表达埋怨。李春青掏出笔记本,上面记录了密密麻麻的业主诉求:“管道漏水、路面坑洼、楼道杂物堆积……”李春青告诉记者,目前,最紧迫的当属地下室管道漏水问题。据检测,地下管道因施工时弯管处焊接不牢,夏季漏水,冬季冷凝水累计达数10吨,冰层挤压导致部分墙体出现细微裂缝。
“既然接了盘,就得把‘烫手山芋’变成‘暖心山芋’。”李春青说,物业公司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自掏腰包10万元,先修最严重的管道漏水问题。
可钱从哪儿来?李春青掰着手指头算:团队缩减了三个月的办公经费,暂停了设备更新计划,甚至把备用金都垫了进去。
维修工程是从今年4月份开始的,“那时气温并不算高,地下室管道结冰尚未融化,但地下室施工现场却一派热火朝天。”李春青说,维修过程中发现,直径12厘米的主管道上,11处接口漏水点清晰可见,管壁内侧结着厚达2厘米的冰块。“这是典型的‘豆腐渣工程’,当年为了赶工期肯定没做压力测试。”维修师傅说。
没有图纸,就用“笨办法”,物业工作人员举着手电筒,根据漏水点,标记出管道走向;为了降低施工对业主生活的影响,施工队把噪音大的破拆作业挪到工作日,用防水布围住施工区域,防止灰尘扩散。有天下大雪,李春青踩着冰渣在现场指挥,裤脚冻成了“冰壳”,却坚持盯着工人更换完最后一根管道才离开。
5月12日,包先昌再次走进地下室时,眼前的变化让他愣住了:天花板不再漏水,新换的PVC管道刷着银灰色防腐漆,地面重新浇筑了水泥层,墙角还加装了排水沟。“现在电动车能停得整整齐齐,晚上还有声控灯。”包先昌摸了摸管道接口处的新密封圈,语气里多了几分认可。
与此同时,楼道里的变化同样肉眼可见。保洁员用高压水枪洗掉了墙面上的“办证”涂鸦,楼道里的建筑垃圾被清理干净,单元门口的坑洼路面铺上了防滑瓷砖,电梯里装上了监控摄像头。物业还专门在微信群里开设“维修直播”,每天更新施工进度——从撬开地板到管道试压,从清理建筑垃圾到恢复绿化,887户入住业主见证着这个“问题小区”的蜕变。
“前几天物业挨家挨户发意见表,希望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来勘察场地。”业主贺连安翻出手机里的物业缴费通知,破天荒地第一时间缴了费,“虽然问题还没全解决,但能看到他们在努力。”
如今,李春青的笔记本上还有未完成的计划:协调开发商处理产权遗留问题、安装健身器材场地、安装快递柜……10万元维修费虽然解了燃眉之急,却只是小区治理的第一步。“基础设施不健全、产权遗留等问题,还需要我们牵头与开发商等多方合力解决。”李春青望着小区里奔跑的孩子,语气里带着坚定。
暮色浸染着东润国际名苑,背着书包的少年们踩着新铺的路面欢快奔跑,包先昌站在单元门前,看着物业人员正俯身调试新装好的路灯,暖黄色的光晕渐渐晕染开,照亮了他搬家时贴的“乔迁之喜”春联,那金色吉祥的祝福,在这逐渐亮起的灯火中,显露出久违的温馨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