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化隆路社区“变形记”

□本报记者 贾丽娜

“现在社区功能室每天有100多人次进出,舞蹈室、乐器室从早到晚都‘闲不住’。”海东市平安区平安街道化隆路社区党总支部书记张友珍感慨道,这场经历了整整两年的社区蜕变,正让曾经的“问题社区”重新焕发温暖的民生光彩。

原来,化隆路社区曾因功能室长期闲置被居民调侃为“神秘楼层”。“过去铁门紧闭,居民路过都绕道走,现在推开任何一扇门都是热闹景象。”张友珍介绍,改造后的八大功能室引入了专业社会组织运营,舞蹈室日均接待排练居民达30余人,文艺队新排的扇子舞已成为小区节日活动的“保留节目”;乐器训练室里,退休教师陈大爷组建的民乐队从7人扩展至18人,每周固定开展“民乐下午茶”活动,吸引不少居民跟着打拍子。

群团之家更成为基层治理的“神经中枢”,在每月至少召开2次的红色议事会上,从文艺队服装经费到物业维修资金使用,居民都全程参与协商。数据显示,功能室年均开展活动超300场,服务覆盖2万余人次,曾经的“闲置空间”彻底变身“情感枢纽”。

硬件改造的“微变化”,撬动着社区生活的“大幸福”。“过去小广场一到晚上就黑黢黢一片,现在36盏LED路灯把每个角落都照得亮堂堂。”张友珍带领记者来到社区广场,只见亮化后的场地被划分为舞蹈区、健身区和亲子互动区。由辖区居民赵大妈带队的广场舞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健身器材区的老人踩着太极揉推器交流养生心得;西侧乒乓球台旁围满加油的家长……最温馨的是修缮后的凉亭,“现在每晚都有几十人来纳凉,比公园还热闹。”张友珍说。

穿过广场拐角,智能停车杆的“滴”声此起彼伏。祥胜物业负责人打开停车管理系统后台,车位的实时使用情况一目了然。小区停车难题的破解,正是通过“居民议事会”反复协商,制定了“共享停车”规则——停车场白天优先满足办事居民停车需求,夜间向周边上班族开放,盘活了有限空间。

“过去乱停车堵住消防通道是常事,邻里间三天两头吵架。”张友珍表示,如今2万元的停车杆设备费通过“政府补一点、企业捐一点、居民筹一点”的多元筹措解决,居民还主动成立了“停车自治小组”,每天协助引导车辆停放。

“现在回家不用‘抢车位’,邻里见面都会互相打招呼,社区越来越有‘家’的感觉了。”车主林先生驶入车位后笑着说。

“微信群里每天能收到辖区居民提出的不同建议,我们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采纳。像我们广场照明灯的角度就有居民建议可调整15度,自习室可新增护眼台灯,乒乓球台高度参照儿童身高数据定制,每个改造细节都来自辖区居民提出的‘金点子’。”张友珍笑着说,这种“需求收集—部门联动—项目落地—效果反馈”的闭环机制,让平安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平安区文体旅游广电局等共建单位主动“结对子”,物业公司免费提供夜间巡逻,居民也从一开始的“旁观者”变为了如今的“设计者”。

暮色中,自习室的台灯与广场路灯交相辉映,红领巾爱心托管班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乐器训练室飘出二胡与吉他的合奏。从“功能室闲置、停车乱象”到“室室有温度、处处有温情”,化隆路社区的蜕变不仅是空间的更新,更是“党建引领、多方共治”治理理念落地的样板。

正如居民墙上的留言:“灯亮了,路平了,心暖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社区。”这场用民心绘就的基层治理答卷,正为老旧社区改造提供着可触摸、可借鉴的温暖样本。

--> 2025-05-14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6952.html 1 化隆路社区“变形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