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新秋 摄影报道
5月,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红崖子沟乡张家村被一片新绿浸染,田埂间点缀着零星的蒲公英,远处传来鸟儿悠长的啼鸣。
张家村是海东设立的10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联络指导观测点中唯一一个土族村落,记者见到张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永青时,他正踩着露水巡田,裤脚沾满泥巴。“昨天刚下过雨,咱去新修的水渠那儿瞧瞧!”
顺着张永青的指引望去,一条灰白的水泥渠如缎带般穿过青翠的麦田。
四月的记忆鲜活起来——4月15日正是春灌的关键期,村北头的灌溉渠因年久失修突然塌方。村委会大院的喇叭还没响彻全村,张永青已经扛着铁锹冲进雨幕。塌陷处浊水喷涌,渠底裂开半米宽的口子,下游几百亩田地面临断水危机。
“老马,带人去库房搬水泥板,顺便把警示绳拉起来!”张永青的鞋陷在泥里,藏蓝色中山装被雨水浸成深色,他半跪在渠沿,用铁锹铲开堵塞的碎石块,身上布满了泥点。
闻讯赶来的乡党委副书记虎文吉见状,二话不说卷起裤腿跳进渠沟。20多名党员群众在雨中接力传运砂石,铁锹与水泥的碰撞声、急促的喘息声与山雀的啁啾交织。
正午时分,当最后一块水泥板严丝合缝地卡进渠体,浑身泥浆的张永青终于松了一口气,从兜里摸出半块馍啃了起来:“庄稼就是农民的命,党员不拼命谁拼命?”
4月16日时,汩汩清流重新漫过麦苗,放水的老人望着水渠感叹道:“这渠修得比自家炕头还结实!”
绕过种满马铃薯的坡地,记者跟随张永青走进村西头的小院。
88岁的老党员张德福正坐在炕桌边喝熬茶,见到来人,他颤巍巍地从红漆木柜里捧出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码着12本学习笔记,最新那本的扉页上,用铅笔歪斜地写着“2024年3月送教记录”。
“阿爷,今天咱们学《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哩。”张永青盘腿坐上土炕展开书页,用方言逐字讲述。
阳光透过窗,在泛黄的墙面上投下光斑,张德福的老花镜滑到鼻尖,枯枝般的手指逐字点着页面,录音机里浑厚的男声与炕桌上的熬茶香气缠绕升腾。
正午过后,村党支部会议室门外的文化广场上,30多条木板凳围成同心圆,张永青手中拿着整改清单,对党员和村民们娓娓道来。
“上月大伙儿提的7件事,办结5件,剩下2件在这周内收尾。”张永青扯着沙哑的嗓子,举起泛黄的笔记本,将议题转向村务公开栏改造。
蹲在柴堆旁抽旱烟的老会计突然插话:“永青啊,你上月垫钱买水泥的发票还没报吧?”全场安静了下来,阳光落在张永青鬓边的白发,他小声喃喃道:“先把渠修好,这些不急……”
夕阳漫过窗台,虎文吉与村两委班子对照《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问题清单》的28个问题进行查摆,查摆认领问题28条,制定整改措施81条,班子成员累计查摆问题110条。
目前,通过建立“两张清单”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已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件。
20多条群众建议与红笔标注的办理结果密密排列。最新一张便签写着:“5月13日,后山牧道碎石清理完毕——施工队:张永青、张顺贵、张成虎等12人”。
离开张家村时,夕阳正染红远处山脉的雪顶。张永青站在新硬化的村道上,望着田间补栽的秧苗喃喃道:“学习教育像种地,根扎得深,苗才长得旺。”他的布鞋沾满露水,裤管还留着昨夜巡渠的泥印,唯有胸前的党徽在朝阳下熠熠生辉。
自全市学习教育观测点落地以来,这座村落正将党的理论春风化雨般浸润到田间炕头。在这片被党课浸润的土地上,学习教育的根系正悄然蔓延,而那些沾着泥土、带着温度的故事,早已化作山野间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