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吴雨)近日,针对职业打假人利用商品条码瑕疵恶意索赔、企业因法律知识欠缺过度妥协等问题,海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联动青海省质量和标准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青海分中心,开展“商品条码服务进企业”专项行动,通过专题培训、上门服务、长效协作等举措,为企业现场办理商品条码,规范条码使用,助力企业降低法律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
商品条码作为商品的“身份证”,是商品流通和管理的关键工具。但近期,部分企业因商品条码存在瑕疵被职业打假人恶意索赔,且因企业负责人缺乏法律知识,过度妥协,导致恶意牟利行为有增多趋势。海东市市场监管局迅速行动,以实际行动为企业排忧解难。
专题培训是此次行动夯实企业基础的重要环节。据介绍,海东市市场监管局组织辖区16家重点企业参与《商品条码管理办法》解读会。工作人员对商品条码的办理流程、所需资料进行详细解读,并结合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条码印刷位置、尺寸、数据准确性等常见问题。同时,明确要求生产经营者必须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商品条码查验制度,把好商品条码质量关,在进货环节严格筛选,杜绝条码存在问题的商品进入市场。执法人员还现场指导企业条码管理者熟练运用“条码追溯”等小程序,鼓励企业借助小程序强化管理,倡导消费者使用小程序辨别商品条码是否存在冒用、伪造等情况,切实帮助企业提升了对商品条码管理的认知水平。
专项行动期间,工作人员走进10家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一对一”的条码检测服务。在检测过程中,及时发现并整改了条码模糊、信息缺失等问题。指导企业建立起涵盖条码申请、校验、归档的全流程管理制度。
工作人员表示,此次上门服务成效显著,企业条码标注合规率大幅提升至98%,核验效率提高40%,相关投诉量同比下降62%。1家企业通过条码规范化应用成功拓展电商渠道,打开了新的市场局面。
为有效防范风险,海东市市场监管局与青海省质量和标准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青海分中心建立起长效协作机制,三方共同搭建企业咨询快速响应通道,开通商品条码办理“一站式”服务。通过积极推广线上办理模式,引导企业登录中国编码手机App、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最多跑一次”的便捷办理流程。优先推广线上发放商品条码电子证书,推荐企业使用稳定且适合长期保存的商品条码数字胶片,从多个方面有效提高企业商品条码印刷质量,降低企业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