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巴迎桂)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坚持把开门教育作为凝聚民心、办好实事的关键举措,充分发挥43名省市县级社会监督员、8个观测点“前沿信息哨”作用,收集意见建议,将作风建设与为民服务紧密结合,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和基层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互助县进一步完善常态化基层调研机制,制定印发《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学习教育调研指导工作方案》,县级领导带头示范,组织党员干部下沉联点乡镇、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开展全过程、穿透式调研指导141次,带动县直单位307名科级领导干部和4500余名党员深入基层为群众答疑释惑、解决问题400余件。
同时,健全“首问负责”“接诉即办”机制,专题安排部署党员领导干部包案和定期接访下访工作,县级领导主动下沉接访解决涉及征地拆迁、拖欠农民工工资、物业服务、社会救助等问题,受理办结群众诉求37件334人。通过立体化监督渠道建设,畅通社会监督员、观测点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召开监督员座谈会、培训会等方式,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19条,及时协调反馈相关单位,抓好整改落实,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深化公开整改流程,倒逼责任落实,建立突出问题和集中整治台账动态管理机制,明确牵头领导、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及时跟踪整改情况,形成闭合回路,实现每月更新进展,接受群众评价,并以廉政教育强化震慑效应。各级党组织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观摩警示教育基地、学习典型案例等方式,开展警示教育178次,学习讨论1498次、讲廉政党课631堂。组织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赴青海省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接受廉政教育,并在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交流学习感悟。
此外,以联合监督提升整改质效。统筹学习教育专班力量,会同纪检部门,分片联点,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台账、明察暗访等方式,对全县各乡镇、部门、单位进行全面指导;互助县纪委监委牵头,对行政审批、工程建设、民生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开展“四不两直”暗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群众反映强烈但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开展“清零行动”,建立“整改—回访—销号”台账,确保问题不反弹。
坚持民生实事项目化推进。落实急难愁盼问题清单化管理,制定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清单》,明确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供水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村道巩固提升等重点任务,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专班、一抓到底”责任制,确保落到实处。突出“民生微实事”快速响应,对群众反映的小修小补、环境整治等“小微需求”,及时予以解决。深入“开门宣传”提高知晓率。开设“八项规定精神解读”学习专栏,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工作机制,定期推送学习内容,充分发挥“七彩联盟”宣讲团作用,围绕身边典型案例,强化培训解读。
目前,已刊载各类新闻、政策解读等70余条。举办新提任、新入职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和年轻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等培训班3期,参训学员235人次;组织召开年轻干部及到村任职大学生座谈会,通过现场警示教育、专题讲座、旁听庭审、交流讨论、廉政谈话等方式,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