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3-0028 海东日报社出版






上一篇        

用“看得见的变化”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本报记者 郝志臻

今年三月以来,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南部的古鄯镇,一场涤荡思想、锤炼作风的学习教育行动正如火如荼开展。

作为海东市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十个观测点之一,古鄯镇在过去一个多月里,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真抓实干的作风,将28项整改任务转化为直击基层治理痛点的“手术刀”,用看得见的变化书写着作风建设的时代答卷。

初夏的古鄯镇,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清晨,镇党委书记王元震早早来到办公室,整理着当天的学习资料。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我们工作的根本遵循,只有学深悟透,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王元震坚定地说,镇党委将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一场覆盖全镇的学习热潮迅速掀起。

古鄯镇政府会议室里,镇党委组织全镇干部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全镇干部紧盯屏幕,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小事小节失守就是堕落的开端,必须常敲警钟。古鄯镇组织委员祁海英说:“这些案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贪欲滋生的轨迹。”

为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用沉浸式警示教育敲响廉洁从政警钟,在观看警示教育片的同时,古鄯镇积极组织全镇干部前往民和县廉政教育基地参观。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王元震带领全体人员在宣誓厅重温入党誓词。

返程的车上,镇干部们仍在热烈讨论:“这不仅是一次警示教育,更是一次精神洗礼,提醒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守住纪律红线。”

自开展学习教育以来,古鄯镇积极创新学习形式,通过党委(扩大)会、党员大会、主题党日等载体,开展原原本本学、深入研讨学、案例警示学。不仅如此,针对年老体弱党员、流动党员和企业领域党员,还采取“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开展送学帮学。截至目前,送学帮学活动已覆盖120人次。

“以前开会,台上讲得天花乱坠,我们听得云里雾里。现在不一样了,干部们结合实际案例讲,听得懂、记得住。”古鄯镇联合村村民李大叔笑着说。

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古鄯镇将八项规定精神融入组织生活的各个环节,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学习教育。在山庄村党支部,党员们围坐在老槐树下,听村党支部书记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作风建设故事;在古鄯社区,年轻党员通过情景模拟,生动展现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践行八项规定精神。

这些接地气的学习方式,让严肃的政治学习变得鲜活生动。在学习教育过程中,古鄯镇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对表梳理各类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等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同时,严格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开展“一对一”谈心谈话活动,共收集代表性问题16条、意见建议20条,召开以案促改专题民主生活会,让党员干部在红脸出汗中实现自我提升。

换届选举工作是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做好2026年换届选举工作,古鄯镇党委提前谋划,开展摸底调查,储备培养人选,强化宣传氛围。目前,古鄯镇已储备村两委主要负责人30名,这些来自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群体的优秀人才,将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

在位于夏家河村的古鄯镇2025年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上,机器轰鸣,32栋新居拔地而起。“刚开始我们对搬迁政策不了解,心里有些顾虑。后来镇上的干部多次上门讲解,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我们对新生活充满了期待。”村民张大姐看着即将完工的新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目前,32户集中安置房屋主体已全部完工,相关配套设施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七里花海景区游人如织、古鄯社区里各族群众共话团结……从政府机关到农家院落,从项目工地到文化广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化作推动发展的磅礴力量,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古鄯镇徐徐展开。

--> 2025-05-26 1 1 海东日报 content_67428.html 1 用“看得见的变化”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enpproperty-->